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我这都借了半年了 ,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读的欲望,最近才开始看,便被它所表达的思想吸引,甚至从中找到我为什么自卑的原因,我有多自卑就有多自傲,真的就是这么回事。
作者在第一版自序中写到“我们都曾是孩子,拥有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环境中爱的缺失 粗暴 压抑和伤害,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变成一个感受缺失 单求生存的机器。……”看到这段话 我觉得 是的 我看到自己内在心灵的匮乏,我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我觉得自己永远不被关注和重视,所以我需要成长,不仅仅是儿童,相信越来越多的成人会觉得自己需要成长。
无意中看到这么一个说法, 说生命的起初开始于精子冲破卵子的那一刻,在结合的那一刻就有了创伤,所以说人人都有创伤,因为创伤生命才得以诞生。
带着创伤跟着本书的节奏 我回想着自己童年的各种往事和现在的经历的各种联系,我开始自我探寻之路。
当然两岁之前 甚至三岁之前我们不记得我们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对于父母的分离 奶奶的哺乳 抚摸 拥抱亲吻都留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最早的记忆是在奶奶(这里的奶奶是指姥姥)家 ,奶奶家有一个小竹车 这头坐着我 那头坐着舅舅家的小妹 ,我们一起玩,奶奶在阳台安静的编着篮子 时不时看我们一眼,带着爱意的柔和 爷爷抱着本书看的不亦悦乎,一切宁静而又美好。 在家人的描述中我得知 ,我刚出生就被抱去奶奶家,因为家里孩子太多 。 而奶奶也是心疼自己的女儿 帮女儿哺育一个孩子也许是他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吧。
记忆中真正的第一次分离是在7岁时 于爷爷奶奶的分离,因为7岁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我要回到父母身边 接受他们给我安排的学校,只记得那一天我哭的死去活来,我看向奶奶求助 奶奶怎么也在哭 ,我看向爷爷求救 爷爷怎么也没了往日的慈祥,一个劲的赶我走 我是多么无助,从此恐惧就深深的刻印在我内心深处。我失去了归属感。
创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创伤被太久太深的封存和冰冻起来。那些因为创伤而被卡住的能量和事件,犹如碎片散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即使在成人之后,我们的心理也会被类似的事件于场景瞬间拉回到童年,无可抑制地展现出不成熟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成人对有些事情表现的像个孩子的原因。
我有一个大家庭 家里不光有爸爸妈妈 还有三个姐姐 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熟悉了之后 和他们相处也挺开心 挺和谐 可是我总不愿呆在家里,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我就又回到奶奶家,也许爷爷奶奶更能满足我的需求。不记得是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一个暑假,在奶奶家过暑假 快开学了 爸爸来带我回家,我因为不想回,我躲在地震棚里 任大人们怎么喊,怎么找, 我躲在里面越来越恐惧,我看到了一瓶敌敌畏 爷爷平时用它来灭蚊蝇,我想它应该可以带我离开这个世界 ,告别恐惧 告别忧伤,忘记当时是什么让我一念之转 ,我又留在这个世界了 。
死 我都不怕 我还怕什么呢。
我们每个成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在我们的童年,在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在我们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一些经历 一些事件,在我们生命的内在就下了一些创伤 情绪和心理模式。我们的年龄在增长,但心理却滞留在“小孩”的那个状态。
我要走出这个“心理小孩”才能接纳父母 接纳家族系统 接纳自己的历史,并尝试于我们的生命力连结。
记得刚生下儿子时 看到那么个小肉球 我心生厌恶 当时我就觉得这种心情是不对的 ,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拒绝母乳喂养 ,想来都是有原由的。为人父母 你的内在是否安全,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当身心疲惫的我们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彻底依靠的人。父母 同事 朋友 同学 爱人 孩子 ……这些人中,有的我们知道不可以去靠,有的我们尝试着去靠 ,对方却向后躲避了, 有的我们认为本应该可以去靠 对方给于的却是责备和抱怨。 我们疲惫的肩膀空悬着 ,无助 无奈 恐惧 不安 紧张的情绪向我们内心袭来…… 那么今天 ,你是否想过,用自己的生命力来构建人生的安全?
是的 真正能给予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如果你在你的父母那里没有获得被重视和被关注,那么,我们不要再到处寻找,或者期待父母有一天会改变,或者期待伴侣给予自己补偿,或者期待自己拼命工作后能从老板那里或社会中获得,因为,真正能够给予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当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才会放下期待 学会认同我们的孩子。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 ,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太多的不满,所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让我们对孩子说:“孩子 你真的很好 我们爱你”跟着孩子我又重新长大一次,有人说我变了很多,是孩子引领我的成长,我会一直继续学习,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希望学习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