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心理情绪,但如何去开解自己的情绪,成为许多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是否你们会时常感到不幸,感到对比存在的痛苦,有着取悦别人的心情,不仅如此在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卑而又空虚的自己,无力彷徨的时候在一个地方不停的较劲。在追求一个喜欢的人的时候,表白之前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觉得一定会被别人拒绝。在某一个领域,会暗暗地和别人比较,然后觉得自己赢了就会产生快感,输了就会很沮丧。这些种种,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时常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如果让自己更好地去消化,种种情绪,这得从我们思想上去纠正改变,如何去思考,决定着如何去对待情绪,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
但我们为什么会拥有这些情绪呢?阿德勒归结于一句话: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是群体动物。仔细想想,如果全地球就只有你一个人,你还会拥有对比的烦恼吗?你还会有自卑的情绪吗?人会自卑,归结于原因是“比较”;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其他人疏远,才会感到孤独,但全宇宙只有你一个人,我想就连“孤独”这个词都不会有。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个人”。正是因为“人”组成了一个大的关系网,人们之间有行为上的互动,才会有些许情绪滋生。而这些情绪孕育的就是我们的“烦恼”。
解决烦恼第一步:学会课题分离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那么什么是“课题”,又如何进行“课题分离”呢?
“我的课题”通俗来讲,就是我的事情、我的思想、我的决定所有一切与我有关的东西,同样“你的课题”也是如此。那么,顾名思义,课题分离就是我们俩的事情不要互相干涉,要做到相互尊重。这就不禁让我想到了周国平对于人际关系的观点为“相互尊重,亲疏随缘”。这与阿德勒的观点又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我们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课题分离,干涉了别人的课题。简而言之,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那么同样也不能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
在中国式教育的当下,很多父母习惯性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人生上,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期望。前段时间因“代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郑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母亲将自己的“明星梦”强加于郑爽身上,郑爽就活在了别人的期待当中,就连说话做事都很在意别人的想法看法,这种干涉他人课题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也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要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
解决烦恼第二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不想被人讨厌,这是每个人的惯性思维,我们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想获得认同感,这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丧失心中的自我,失去内心的“自由”。但获得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这种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但“被别人讨厌”并不是故意让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是自己做错事也不去纠正,而是明白,别人不喜欢你不是你的课题,这是别人的课题,“别人应该喜欢我”的这种想法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需要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这就是一种自由的生活。
不畏惧他人的讨厌,勇往直前。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不随波逐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
解决烦恼第三步:活在当下
不知人们是否会承认,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往往会美化自己的记忆。我们会用过去的经验去判定现在和未来,但其实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要知道,不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任何影响。
人生是一条线,线是点的连续,那么人生就是连续的刹那,“现在”就是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火灾此时此刻。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明天也不是昨天,而是"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