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样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比如学弹一首曲子,画完一幅图画,把积木搭完等,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给你买个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
那么,物质奖励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了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家长的物质奖励很容易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奖励而在“工作”。
因许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行为常常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行为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如果需要让它维持和发展下去,只有新的,更高级的许愿才行,否则孩子的积极性或兴趣就会立即大打折扣。所以,请小心你的许诺,说不定许诺会让你的孩子丧失“工作”的兴趣,阻碍兴趣的发展。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有奖励更有动力。很多孩子认为,家长在考试前许诺一定的物质奖励,自己在学习中会更努力。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答案是,可以,但一定要讲究方式。考试成绩优异,家长给予适当的奖励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奖励要有教育意义和目的性。同时,奖励应有限度。物质奖励能给孩子带来满足感,但物质奖励不能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这样无形中会强化孩子的金钱意识。家长的奖励承诺可以是旅游、夏令营或是让孩子参加喜好的辅导班。而且,家长的“奖励机制”不能停留在物质奖励上,精神的鼓励、激励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