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以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的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代码的协助,来询者能迅速地,有系统的,而且有所依据的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
令人称道的是,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而不是仅仅冒险地去建议个人选择一种特殊的职业或工作。此外,在生涯咨询(具体就是职业指导),霍兰德的职业性向论也可以出其不意的引导当事人走向一个主动、积极的行动方向,进行动态探索。得到自己的代码和有关的职业群名称,当事人得以“起而行”地探查和自己将来有可能选择的职业的各种事务,包括工作内容、资薪收入、工作所需条件等等。
霍兰德的理念是:人的内在本质必须在职业生涯的领域中得以充分扩展,期待一个人能在适当的生涯舞台上充分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不仅能安身,更能立命。他的理论就是协助当事人从迷惑中找到“人之所是”的立命之所。【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每个人有独特性,职业有独特性。
举个游戏的例子,所谓的兴趣是游戏,这是一个现象,本质是每个人的兴趣点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游戏里复杂的高难度的操作,他应该是R(实用)型人,以后找一些和物打交道需要动手的事务比较好;
有人是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喜欢团队相互配合的协作感,喜欢互通有无的互助合作,那么他可能是S(社会)型人,以后找一些和人打交道的事务比较好;
有些同学是对管理一个工会,然后组织游戏社区活动,组织商会进行网游装备交易,那么他可能是E(企业)型人;
有些特别愿意去找攻略找BUG甚至分析数据撰写攻略的,兴那他可能是I(研究)型人;
还有喜好捏脸和各种时尚装扮的就可能是A(艺术)型人了,
还有玩游戏时每天坚守每日任务、循环任务的可能是C(事务)型人等等。
如果把这些兴趣背后的特质值提取出来,那么也许我们不能以游戏这个“兴趣”为专业或职业,但是我们可以找一个专业或职业符合我们兴趣的特征,这样能把兴趣“迁移”到职业里。
兴趣是描述人格的另一种方法,是职业选择中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
在霍兰德的理论中,人格被看作是兴趣、价值、需求、技巧、信仰、态度和学习个性的综合体。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个体和职业匹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直至目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于企业招募人才的价值分析 职业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特点,由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出来。职业兴趣上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职业划分越来越细,社会活动的要求和规范越来越复杂,各种职业问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个体的吸引力和要求也就迥然不同;另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环境背景不同,所乐于选择的职业类型、所倾向于从事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也就十分不同。
不同职业的社会责任、满意度、工作特点、工作风格、考评机制各不相同。同时,这种差异决定着不同职业对于员工的职业兴趣有着特殊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人与职位的匹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知识、能力、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兴趣与岗位相适应。因此.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就非常有必要对申请在本企业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评,了解申请者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通过测试,企业可以得知它所能提供的职业环境是否与申请者的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换句话说,企业可以考查到申请者是否适合在本企业的职业环境中工作。所以,企业在招募人才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坚持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指导,不仅可以招募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还可以在招聘工作中减少盲目性,通过职业兴趣的测试,企业还可以给予新员工最适合的工作环境,以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下面咱们讨论一个关于兴趣和职业选择的的内容.
这个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看起来逻辑很通顺,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把这个逻辑推演一下就发现问题其实很大。我兴趣旅游,是不是报一个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呢?我兴趣看书,是不是报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呢?我兴趣是吃,我就是个吃货,是不是要报一个食品工程专业呢?如果大家有相关的经历,可能就会感觉到,兴趣是一回事,专业或者工作又是另一回事,两者结合起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常有人说找一个感兴趣的专业去学或者找个喜欢的工作去做,就像是找一个你最爱的人结婚吧,都是一句正确无比但却没什么用的话。从事自己最爱的工作和完美的爱情一样,我们都知道有,就像500万大奖一样,天天能看到别人中,但是大多数人中个100-200元的小奖才是真实的生活,总觉得理想状态离我们很远,为什么会这样呢?
1、探索兴趣并不容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指内心的兴趣其实并不清晰,只有少数人能如唐僧般执着,能直指内心专研佛法是我的兴趣,西天取经是我的宿命。我们在介绍职业兴趣定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与之相关的近义词最多,需求、爱好、特长等等,还有很多干扰,比如社会兴趣、物质兴趣,但都不是直至内心的兴趣,而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举个例子,我自己虽然是生涯咨询师,但是我的兴趣探索之路就很曲折。因为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报了理科。后来常常听报纸杂志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为“时代的召唤”,又报了计算机科学专业,一学就是4年,还进修了一年软件开发,按理说就业应该是个程序员,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身边都是牛人,并无优势可言,然后离自己成为牛人又遥遥无期,到现在还是稳稳的红牌专业,兴趣很快减退了。所以其实计算机专业并不是直指我内心的兴趣,而是受到社会兴趣的影响,受到了间接兴趣的影响。
2、有了兴趣未必能有匹配的能力。
比如说兴趣踢足球却当不了足球运动员的人们,比如说爱看电影,但因为缺乏语言文字功底和敏感性不够而无法成为专业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等等。
3、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做的来也还挺感兴趣的工作,熬不过蘑菇期,就把兴趣消磨殆尽。
刚刚入职的年轻人常常会像蘑菇生长于菇房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得不到必要的指导。牛逼如李安在好莱坞时,也蛰伏六年做“家庭煮夫”,靠妻子薪水度日。六年的菇房暗室也曾让他产生放弃电影,改学计算机的念头。
从事自己最爱的工作是道难题,生涯咨询师虽然没有找到解题通式,但是却找到了几种解法:
第一,马哲课上常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实也有人把这一思路代入职业兴趣的思考之中,这就是我们谈职业兴趣不得不提的霍兰德老先生,他30年访谈了4万人提取了一些兴趣的特征代码来解题,于是我们便有了初步来了解自己的途径。
举个例子,就像很多女生爱好是逛街(这是现象),但是其实她们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本质是)有些女生爱逛街是对逛这个过程感兴趣喜欢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些女生爱逛街实际是是对砍价有兴趣,有些是对和其他女生一起结伴而行感兴趣,有些女生是为减肥走路去。
第二,就是平衡。
传统道家智慧的太极八卦,生涯规划前辈舒伯老先生也把这个思路代入了生涯的思考之中。
职场角色只是你人生角色的一部分,不是你人生的全部。职场是个交换场,如果工作完美了,那么假期和周末岂不是变得很可怕了。一天只有8个小时用于工作,我们非要在工作世界既要高物质回报,高成就,还要自己感兴趣干的很欢乐,是不是太贪心一点了呢。所以换一个思路,去职业外的时间找兴趣去平衡我们的人生。其实幸福并不难,每天只要花1个小时从事感兴趣的事情,带来的幸福感就够维持一天。更高阶一点做法是,想太极图案阴阳鱼的眼睛一样,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职业工作中找一个小小的部分,最符合我们的兴趣那一小部分工作,把它做成我们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第三,所有问题是因为你没有学习。
杨绛先生在给一个苦恼的年轻人回信的时候,信里除了寒暄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个和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不谋而合,你学习得太少。能力和兴趣我们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想知道自己兴趣在哪?
首先你要多尝试。生活中保持好奇,多尝试和探索学习一些新的东西,结交身边有趣朋友能帮助你更快的找到自己兴趣。寻找兴趣的过程其实也遵循着10000小时定律,没有足够多的尝试、体验和学习是很难发掘出内心的兴趣。
其次你要培养与兴趣匹配的能力,需要投入时间去和感兴趣的事物保持接触练习,并给予积极正向的行动反馈,才能在保持高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能力。
最后一个是对于兴趣的学习尽量不要把结果用收益形式来量化。如捱过六年“家庭煮夫”生活李安所说“能够做其实已经很幸运了,做不好做不到其实是应该的。”保持这种初心来对待与兴趣匹配能力学习,能让你更坚定的熬过“蘑菇期”。
兴趣和职业完全匹配的难度是很大,但是总结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让兴趣和工作不再相爱相杀:
1.提取兴趣的特质值。
2.平衡是一种智慧。
3.兴趣需要用学习的方式去挖掘和养护。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永远为之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