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银老师:
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目前正在自学产品相关方面的知识,还处于入门阶段,在看了您简书那篇《自学方法》的文章后决定照着开始练习,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总是处理不好希望可以请教您一下。
1.拿到一个软件开始把玩时不知道应该记录什么样的笔记,侧重界面的布局还是流程或者是按钮动效之类的。
2.如果是功能少的软件往往还能把握,碰到淘宝、京东之类的功能特别多界面复杂的软件更不知道如何去下手。
3.在记录了20款左右的软件后回头看,感觉自己所记录的东西总是流于表面,目前我的想法还都局限于界面或者按钮之类的。
4.我想努力向《自学方法》文章里写的‘关键模块的场景与效果分析、用户行为的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靠拢,但是在把玩软件时脑子里这样的想法很少,是不是我目前把玩的软件还不够多造成的,或者我应该多看看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些具体的方法论。
另外一方面我在查看KentZhu老师的博客当中也提到了自学方法,他在文章的最后说在入行的阶段最好不要碰相关的产品理论,所以比较纠结的是继续一款款的接着这么写下去,还是先停下来多看看相关的知识再去体验这些软件。
万年学渣,高考数理化全部不及格,大学全班倒数后10名的纯银老师回复道:
1、
记录你的直觉。如果解释得细一点,包括:
一句话描述它是干什么的?
目标用户群可能是什么样的人?
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主要功能的用户场景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打动你的亮点?
2、
特别复杂的产品,随便看看就好了。先从相对简单一点的,中度和轻度复杂的产品入手。
比如微信算特别复杂。
蝉游记算中度复杂。
生辰算轻度复杂。
特别复杂的产品,不要去看全局,而是看局部——只看局部某个你感兴趣的模块。比如微信的好友圈、红包、支付体系等等。
3、
很难评价一个人的成长速度,我只能说,看100款APP还是抓不住重点的话,你还是放弃吧。
我在《自学方法》里所述,其实过于教条。身边优秀的新人,几乎全都是因为质朴的兴趣,并非出于“刻苦学习”的动机,而是出于好奇心,大量接触新产品。因为出发点是“好玩儿”,便能很快上手,从真实的用户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产品。
这才是正道。
如果不是兴趣驱动,而是按照某一种学习的方法,逼着自己下一大堆既不认识,又不喜欢的APP,就容易变成你所说的,想法局限于界面和按钮。因为你只是产品观光团,体会不到这些产品带给真实用户的触动。
既然兴趣驱动才是正道,为什么我要写《自学方法》呢?是因为天生喜欢产品的人真的太少了,但来问我“产品小白怎样入门”的人又太多了,我只能写点什么敷衍一下。如果兴趣也不大,天赋也不高,看100款APP自己就放弃了呗。
多数人只是产品经理爱好者,并不是产品爱好者。什么叫产品爱好者呢?就像我刚才说的,找产品看产品的出发点是“好玩儿”,就像找一款喜欢的PS4游戏,找一个喜欢的旅行目的地。如果出发点是“学点什么”,未免失之功利。
4、
“关键模块的场景与效果分析、用户行为的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这已经是中级产品经理的技能点。哪怕是入行一两年的小狗狗,恐怕也拿捏不准。
换个角度看,如果你能做到这个水准,至少可以拿到月薪20K的身价。所以不必苛求自己。
至于Kentzhu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新人少看理论,多玩产品。甚至于做到我这个level,我也是不看任何理论的。理论顶个屁。
讲个八卦,2012年有业内名宿,总结自家产品成功的经验,写了篇很长很长的理论文章,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也很有道理,流传甚广交口称赞。但后来据坊间传言说,他按照自己总结的这个理论,又做了两三款新产品,全部仆街。
你看,产品理论就是这么靠不住的东西。
做产品,近乎于一门玄学。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闷头玩APP,完全不看相关资料。对某个APP产生了问题,搜一搜别人怎么讲,这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我厌恶空洞的理论总结,甚至厌恶自己曾经写过的各种理论总结,原因刚才已经说过了,just过嘴瘾,really顶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