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游侠桑」发布的第53篇原创文章
提到乐观,你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积极而开放的,那么恭喜你,相信你一定是一个乐观主义的受益者。
不过,更多时候,人们更习惯对“乐观”抱以或蔑视,或狂热的态度。
“蔑视”者
习惯抱着“蔑视”态度的人(后文简称“‘蔑视’者”)认为“乐观主义”只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自我安慰,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表现。
例如,因为股市大跌,张三一下子亏了十万块钱。
“蔑视”者可能想劝劝张三,可看到他没心没肺的样子,便忍不住嘀咕一句:“你这个人可真是会自我安慰啊。”
这句话显然不是在夸张三。然而,“蔑视者”却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攻击朋友。相反,他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出于朋友的责任与道义在善意地提示张三,让他可以“清醒”。
他觉得自己比张三更加智慧,更加理性,说这些不中听的话也是为了让张三少走弯路,早抵彼岸。
诸如此类的话还有“你现实一点吧”,“你天真的可爱”以及经典的“你是个好人”。
类似的反馈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那么,这些多如牛毛的“蔑视者”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培植与扩散
李梅刚刚从期末考试的考场中回来。
家长问起:“你考的怎么样啊?”
李梅的第一反应是:“我觉得我考的很好啊。”
(如果)家长这时紧跟一句:“可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成绩不出来谁都不知道呢!”
不管未来的成绩如何,我想听到这句话的李梅大概是不能继续高兴下去了。
“是啊,万一结果比想像中要低很多,那岂不是要被别人嘲笑一百年了吗?”
从此之后,家长再问起来,他最多只会说“一般般吧”。
大多数时候,家长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保护孩子情绪的目的。他们可能经历过期望落空的痛苦,甚至自己就是被父母这样教养大的。
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再经历这样的痛苦,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不要有这样的期望好了。
只要期望足够低,得到的结果只会是等于或大于期望,总之横竖都不亏。
持这种想法的家长大概也认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至于期望什么的则完全无所谓。
他们很难意识到,努力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如果期望很低,那过剩的努力就完全是无意义的浪费。
事实上,这种说辞很容易在小孩子尚未发育完全的脑海中培植一种谬误:只有结果好了,才能高兴一会儿。在结果出来之前,不能随随便便高兴。
谬误的第一层是让人产生对乐观的恐惧情绪,而第二层则会进而扭曲结果与态度之间的联系。
如果没有很努力,但最终取得的结果还不错(因为运气或者某种手段)。这时,潜意识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错误关联——正是因为没有高兴地太早,所以才取得了这个结果。
为了取得“不错的”结果,他会因此故意地表现出“别高兴太早”的状态。久而久之,消极情绪就成为了他的一种气质。
童年时期建立起认知习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改变。
于是,抱着“不能随随便便就乐观”心态长大的“李梅”们就这样进入了成年人的社会,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余则成”。
在公众号和B站的平台上,我更新过有关“保持积极乐观的重要性的内容”(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对应的视频内容)。
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天然就有趋于消极倾向。
道理很简单,把一个房间搞乱总比保持房间整洁要容易,炸鸡配可乐总比健身跑步要爽快,交白卷总比拿满分要轻松。
并且,当大多数人都在绘声绘色地赞美皇帝的新衣是如何如何精美时,明明心里清楚皇帝没穿衣服的人也会怀疑自己的判断。
这一点与天然的心理倾向的互相作用,一个又一个的“乐观主义者”也就或主动,或被动的走入了“蔑视”者的圈子。
对抗者——“狂热”者
社会中总有那么一小群人。他们看起来像是要为真理而献身一般,高调地向“蔑视”者们宣战。他们用一个个高大上的学术概念包装着“乐观主义”,把它鼓吹成具有改天换地神奇能力的魔法。
他们出书、做演讲、办班,把一部分饱受“蔑视”之苦,渴望有所改变的人拉入他们的队伍,组成一支躁动不安的小群体,试图在波澜不惊的湖面上闹出一些动静来。
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与其说是为真理而斗争,他们更像是失了智。
他们当然不是饱受误解的智者。相反,很多都是显而易见的骗局。
“大声喊出你的梦想就能实现”等等的说法比“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还要糟糕。
然而,还是有人会深信不疑,其中甚至还不乏一些高学历者。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神奇钥匙”谬误,指的是人天然期望某个结果是某个单一原因导致的。换句话说,希望只要找到某一因素就能一下子改变整个局势。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一些极为特殊的情况可能发生。可多数时候,这些只是电影编剧们的刻意营造出来的幻觉,用来迎合观众们的期待(好电影一般是不会这么做的)。
放在这个情景中,那些长久以来饱受“消极情绪”折磨的人在看到了这些举着话筒,高声呐喊的“狂热者”时,就如同看到了救命绳一般。
在他们眼中,自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维持现状,忍受“消极”思维的痛苦;要么一把抓住这根救命绳,摆脱当下的痛苦,追逐看不见摸不着的“幸福”。
大多数时候,他们会选择后者。因为“导师”会告诉他们,“你必须足够相信,才能有所改观,就像我一样”。
这是一条无尽之路。因为我们完全无法像别人证明自己是否足够相信。当你失败,或者感到恐惧而退缩时,“导师”们就说是因为你还没有足够地相信。
于是,你继续选择“相信”,一步步陷入狂热的空虚之地。
年少无知时,我也曾听信过某些伪科学的理论,例如:
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我真的很棒,真的很不错。”在一段时间后,就可以逐渐成为一个富有自信的人。
而且它还不是空口白话说的,真能给你搬出一些理论出来,诸如:当你不断地给自己这种暗示,大脑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观点,驱使你的行为举止符合靠近这个态度。
在心理学上,这叫“思维与想法一致性”,即人生来就有驱使自己知行合一的行为倾向。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却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
另一面是,即便我们不断对自己说“我真的很棒,真的很不错”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并不会因此在事实变得更好。
我每天对自己说:“我帅过吴彦祖,身材好过彭于晏”。脑子说:“我信了”。
但不用别人告诉我,只要我一照镜子,我能意识到:“拉倒吧”。
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可以欺骗大脑,但我们无法欺骗现实。
当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时,我们就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而为了逃避这种挫折感,我们要么逃回原来“消极”的状态,要么继续自我欺骗。
A和B究竟谁是对的?
A和B都是错的。
要选C
选择适合的生活态度不是站队,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为了更好地阐述乐观主义和盲目乐观的区别,我参考了《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乐观”的章节以及樊登老师对《思维的囚徒》的解读。
无一例外,不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思维的囚徒》,二者都强调了建立态度、开动创想、保持热情的重要性。这些也是“狂热”者所推崇的。
与此同时,它们也同时强调了要进行有效行动,要有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尝试。
《思维的囚徒》对乐观主义的定义
1. 遇见自己的态度选择带来的后果以及各种应对的可能;
2. 要有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的热情。
一个对股市一无所知的人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股市。期待自己可以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很显然,这是纯粹的盲目乐观。
一个善于投资的人在亏损之后之所以能够保持原来的生活情绪,是因为他对股市的风险有自己的认知与把控。他的乐观不是盲目的。
那么如何建立乐观的心态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建立乐观的心态并非是出于我们应当乐观生活,而是“乐观主义”真的可以有效地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其次,建立积极乐观心态的大前提就是要接受自己当前的真实状况,并且我们要相信当前的状况是可以通过妥善的方式得到改变的。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些实际的尝试了。
这边提供两个相对有效的建议:
1. 改写我们观察事物的心理模式
一杯水喝掉一半,有人会庆幸还剩一半,有人则会抱怨只剩一半了。一字之差的结论会把我们引向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在51期推文中我已经详尽的阐述过了,欢迎大家点击这个链接进行阅读)。
失败在有的人眼是挫折,而另一些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成功地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善于在挫败中发现有价值的闪光点,会让你更容易地走出低谷,重新出征。
在《积极心理学》公开课中,讲师Tal提到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
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n.
”
大意是在失败中汲取教训,或者在失败中不吸取教训(这翻译简直了......)。
的确,失败的原因总是类似的,而所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规避了所有的失败因素。
2. 创作适合自己的心理模式
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因此也就会有适合自己的,完全独特的心理模式。而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最为困难的。
从小到大,我们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考试有标准答案,出了社会又有上级领导和公司规矩。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善于找到参考的标准。
只要遵循这套标准,我们就不会有风险,就会过上有安全感的生活。
诚然,很大一部分规则是很重要的。例如法律,只有人人尊法守法,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础。
然而,这会让我们产生依赖感,不敢走出自己的路。
在沿着别人的思维模式走了很久之后,我们渐渐看不见了自己的身影,才意识到原来人生的很多事情不是抄过来就能用的。
于是,不安与焦虑又重新走上了我们的心头。
只有走在一条通向自己目标的路上,我们才能真正踏实下来。
关于构建自己的心理模式的方式,我这边分享一个方法——向自己的偶像看齐。
我有很多人生的榜样。他们不仅在职业道路上走在前列,在认知和思维上亦是如此。
每当我有许多犹豫时,我就会想某某面对这些问题时大概会怎么决策。
我的偶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会逐个带入角色,看看他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会怎么选择。
当然,我不会去取什么平均数或者最大值。他们的决策也只是一个参考,最后我也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走。可这个时候,我的认知已经不一样了。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选,知道这个选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将会面临什么。光荣也好,耻辱也好,都要自己面对。
走出自己的路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社会负责。
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保持自身,永恒不变的运作下去。系统一旦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动力,便要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坏。
达芬奇“永动机”手稿
而社会系统更新的动力恰恰来自于每一个人尝试与探索,不仅仅是成功,更包括失败。
这时,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讲师Tal的一句话:“我希望你们可以更多失败”。
总结一下,乐观主义与盲目乐观是我们常常容易混淆的两个观点,但两者却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在强调积极心态的同时,更强调进行有效的行动来创作新现实,改变生活。
最后,祝大家都能建立自己乐观心态和思维模式,从容应对和拥抱生活。
我的公众号是“游侠桑”,大家可以关注我。一般公众号更新地频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