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表于《中华遗产》2016年5月刊】
作为四大南药之一,槟榔以防治瘴气的药效为人所熟知。在中国,槟榔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和台湾等热带地区。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食用槟榔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流行风尚。时至今日,槟榔依旧是海南和台湾居民不可缺少的嗜好品。
不同季节、不同大小的槟榔有不同的叫法,春末采摘的,叫软槟榔;夏秋采摘的叫米槟榔;用盐腌渍的叫盐槟榔;小而尖长的叫鸡心槟榔;小而甜的叫山槟榔,形大核大味涩的叫猪槟榔,个大而圆的叫大腹子。
虽然人们对槟榔的最初认识可能还是基于其可防治瘴气的功能,但是槟榔的药用功能可不止此,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进行了总结。槟榔的功效主要有四点,一是使清醒之人变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二是使喝醉之人变清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三是饥饿时能充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四是饱食后可以助消化,盖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不过除了药用,槟榔也是工艺品的原材料,《南越笔记》中就提到在海南,当地人用山槟榔叶做成槟榔席与槟榔扇,均是精品。
在台湾地区,当地人十分嗜好槟榔,在《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册》中,作者将台湾当地人采摘槟榔的动作记录了下来,“跳而上,攀援矫健,名曰猱采”。并且当地形成了一种“尚黑齿”的审美。《台湾生熟番纪事》引台湾台湾竹枝词“槟榔何与美人妆?黑齿犹增皓齿光;一望色如春草碧,隔窗遥指是吴娘。”意指台湾妇女终日嚼食槟榔,牙齿嚼黑乃称美人。
【揉采】番性善缘木,穿藤、攀棘如履平地。槟榔、果实、番檨,树皆高寻丈,采摘时飞登树杪,捷于猿猱。又有鸡足番,趾如鸡距;食息皆在树间。其巢在深山中,与他社不通往来。《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册》
槟榔的食用:吃法考究 酸酸甜甜就是它
关于槟榔的食用,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台湾可植槟榔树,因此大都吃未熟之前的槟榔果(一说为青皮)。广东人等槟榔果实成熟再食用,湖南限于气候,不宜种植,故多吃熟制槟榔。
从历代关于槟榔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槟榔需和荖叶、蚬灰一起食用,并且食用方法非常讲究,就连先拿槟榔再拿荖叶的顺序都有考究。《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人食用槟榔“先取槟榔,次蒌须,次蒌叶,次灰,凡四物各有其序。”食用时蒌须有没有都可以,但是灰必须有,此处的灰有石灰和蚬灰两种。吃槟榔还需备槟榔包,槟榔包由龙须草织成,以上所讲四物全都放在里面,随身携带。
笔者在海南时尝试过食用生槟榔,具体的食用方法是:将槟榔切成五瓣,将壳粉涂在荖叶上,掰下切好的槟榔和荖叶一起嚼。吃在嘴里的味道是又酸又甜,这和荖叶与壳粉的关系很大。单独尝试时,荖叶味如中药,呈甘苦味;壳粉细腻,入口即溶,微甜,嚼完之后吐出的汁色如血。因此宋朝北方之人嘲笑为“人人皆吐血,家家尽灭门”。
初次食用槟榔后,药效发挥较快,基本呈现出咽部似堵,脸部发热的感觉。古人描述为“刺生颊”、“戟在喉”、“身面俱暖,微汗微醉”,非常恰当。
槟榔的风靡:曾经的贡品 畅销的全民口香糖
早期,槟榔只为海南等居民食用,用以对抗瘴气。不过,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传向内陆,为国人所接受。
汉武以来,交趾、日南成为中国的郡县,当地盛产槟榔。汉族官吏商贾客居此处的越来越多,因此也染上了嚼槟榔的习俗,并且逐渐传到内陆。当时,槟榔作为珍惜贡品向上进贡,现身长安。至汉魏时,岭南等地已经染此习俗,六朝时更是流行于长江流域。槟榔逐渐从普通的保健药品变成北方贵族的休闲食品,以至于朝廷以槟榔进行赏赐,亲朋好友以槟榔相互馈赠,就连死者也必须用槟榔供奉。
宋代,嚼槟榔的习俗内传到闽广与四川地区,广州人更是深染此俗。《岭外代答》中记载说,在广州,无论贫富、长幼、男女从早到晚都要嚼槟榔。有钱人用银盘盛装,没钱的用锡纸盛装。晚上睡觉就放在枕头边上,醒了就嚼两口。因此有人嘲笑广州人“路上行人口似羊。”即使在贸易上,槟榔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诸蕃志》提到“泉船以酒、米、面粉、纱、漆器、瓷器为货,岁杪或正月发舟,五六月回船;若载鲜槟榔搀先,则四月至。”即商船如果是运米面等日常用品,正月发车五六月份回船,如果运槟榔则四月份就得回来,足见槟榔在当地的风靡程度。
直到清初时期,槟榔依旧受到人们的青睐。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中便提到京城官员“轿中端坐吃槟榔”的场景。其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都吃槟榔,甚至一向庄重严肃的朝廷之上也有嚼槟榔的一幕。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了当时他正在觐见清朝大皇帝时的场景,“有人指给我们看另一些肤色黝黑的使臣,他们也是在这天上午觐见皇帝。他们头上包着头巾,光着脚,口中嚼着槟榔。”清朝中后期,由于受到鸦片和烟草的冲击,槟榔的嗜好不再风靡,只在海南,台湾等少数地区延续。
槟榔的社会功用:送人要用 和解也要用
槟榔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逐渐演化出其独特的社会功用,各种史料都有所记载。在海南,槟榔是不少黎族人不可缺少的食品,在长期的食用中形成了以槟榔待客的习俗,“以槟榔相遗,此风俗待宾之厚意也。”随着槟榔的内传,将槟榔当做馈赠礼物的习俗也为闽广地区所接受。《岭外代答》记载“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惟以槟榔为礼。”
槟榔的另一个社会功用就是维系邻里关系,这在有关台湾的文献中记述较多。《台湾风俗风物诗》记载道”台地闾里诟谇,辄易构讼,亲到其家送槟榔数口,即可消怨释忿。“”睚眦小念久难忘,牙角频争雀鼠伤。一抹腮红还旧好,解纷惟有送槟榔。“两段话清晰的说明了槟榔在维系邻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槟榔第三个社会功用就是作为婚礼聘礼使用,这个部分在下文单独列出。
槟榔作为聘果:求婚成亲都靠它
其实查和槟榔有关的传说,大部分都与爱情有关,这就为槟榔作为婚礼聘果扫清了习俗障碍。并且吃槟榔一定要和荖叶一起食用,就有夫妇双方不可缺少的含义。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槟榔无柯”,柯指枝茎,就象征着坚贞不渝,送槟榔就意味着一心一意。
《水经注疏》引《寰宇记》记载,在古代交州(今广东地区),求婚之人在没有结婚前要送两盘槟榔给女方,如果女方全部吃完就成亲。《崖州志》载”(崖州地区)俗重槟榔,婚礼纳彩,用锡盒乘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而且送槟榔和吃槟榔也有一定的讲究,送槟榔的时间要选在六月或者八月的双日,且槟榔必须为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如今,随着社会快消食品的暴增,槟榔的地位远远不如从前,普遍还在食用生槟榔的可能就剩下海南和台湾了。不过,也庆幸快消食品的发展,在中国各地你基本都可以看到熟制槟榔的身影,而且品牌与口味丰富多样。如果想尝试下曾经风靡数百年的全民口香糖,那就快去网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