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的银行业,70%以上的银行第一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国有资本,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而开放民营银行犹如入池一条条“鲶鱼”,既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为激活小微贷款业务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和市场对民营银行充满了高度期待。
其中,民生银行作为中国内地第1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经营业绩、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整个民营银行业的风向标。
然而,就在最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一口气公开了64张罚单。值得注意的是,64张罚单中,有两张都来自民生银行,合计罚款金额接近6000万元。6月26日,民生银行宁波分行又被官方通报,因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办理商票贴现业务等违规事实,又收到105万元罚单,短短一周内罚款超过6000万元。
罚款数额最高的一张罚单是对民生银行重庆分行开出的5967.8万元罚单,涉及违规展开票据代理回购业务;违规开立同业账户用于票据交易;违规买断假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等“十宗罪”。另一张375万元的罚单则来自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具体违规事实有小微企业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违规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垫资等11项。
实际上在今年2月17日,银保监会就对民生银行14项违规开出了近9000万元的罚单,其中对总行的罚款是6670万元,对支行的罚款2300万元。
换而言之,在今年短短的半年内,民生银行接到的罚单合计约1.5亿。而已知的是2020年-2022年的三年期间,民生银行就被罚没了3亿余元。
2020年之前,民生银行多个指标在银行业内排名靠前,一直被视为股份制银行当中的优等生,为何最近4年内控和合规问题频出,成了监管机构眼中的“坏孩子”?
不仅如此在投资者的眼中,股票也成了烫手山芋,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以至于民生银行的市净率只有0.32,在 A股上市银行业当中处于最低水平。
归根结底,民生银行的一系列挫败,是因为当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其并没能及时调整好步伐,对信贷政策、业绩考核以及管理内控进行优化升级,最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业绩下滑,小微贷款增长乏力
在所有股份制银行当中,2021年和2022年民生银行罕见地出现了营收两连降,2021年营业收入为1688.04亿元,同比下滑8.73%;2022年营业收入1424.76亿元,降幅为15.6%,利息净收入、非利息净收入分别下滑14.56%和18.63%,一改过去靓丽的经营表现和相对稳健风格。
对于2022年的营收下滑,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总结的原因包括资产收益水平下降、客户经营有待深化、存款成本上升、净非利息收入下降。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民生银行的经营业绩有所回升,实现营收367.73亿元,同比微增0.38%,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3.7%。
除了整体经营业绩承压,民生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业务板块也存在较多问题。以“民营企业的银行”为战略定位的民生银行,曾经一度对外放言,要把40%的贷款用于小微企业。
不过截至2022年末,该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为5490.51亿元,规模在12家股份行中仅次于招商银行,但是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就12%左右。但如果以增长速度为衡量指标的话,民生银行的优势便荡然无存。
去年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幅为8.76%,是12家股份行中唯一一家增速只有个位数的银行,横向对比来看,2022年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为23.6%,民生银行的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纵向对比来看,该行2020年和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2%和12.59%,2022年增幅下滑较大。
反观针对小微企业市场的网商银行,近年来却做得有声有色,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
不仅面临增长压力,普惠小微贷款业务还是民生银行受监管处罚的“重灾区”。因普惠小微贷款具有风险高、抵押物少、收益低、成本高等特点,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普遍存在分类不准、用途监测不严等乱象。在民生银行,这些乱象尤为突出。
今年2月16日,银保监会对民生银行开出8970万元的巨额罚单,其中,对民生银行总行罚款金额为6670万元,对其分支机构罚款金额为2300万元。据悉,在民生银行涉及的14项违法违规事实中,与小微企业贷款相关的违法违规事实就有8项,包括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风险分类不准确、向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转嫁抵押登记费等。
另据官方通报,2016年9月-2019年11月共三年多的时间里,民生银行向小微企业违规收取的“两禁两限”费用就多达4369.53万元。
输血股东频繁踩雷,风控能力待加强
本质上,民生银行另外错综复杂的民营股东结构,使其困在不良贷款的雷区,最终导致了超过3000亿元的不良贷款,而这又成了民生银行业绩转头直下的原因之一。
今年1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对十大股东之一的泛海控股提起了诉讼,索偿超70亿元。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没有实际控股的股东,十大股东中,除了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8.92%,大家人寿保险持股比例为16.79%,其余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不足6%。
泛海控股曾在2016年和2018年持续增持民生银行的股份,泛海控股董事长卢志强还担任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泛海控股的董事赵品璋又曾担任民生银行的副行长,2018年上海控股获得了中国民生银行116亿元的授信额度,如今未偿还贷款已高达200亿元以上,这种股东关联贷款至今仍是民生银行的“顽疾”。
今年3月,民生银行副行长袁桂军业绩交流会上透露,截至2022年末,该行七大股东关联集团的贷款余额一共为626.88亿元,共获得最高授信额度1088.05亿元。尽管袁桂军表示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但该行同时期对公贷款和垫款总额为2.4万亿元,关联方贷款占比约2.61%,这个数值对股份行来说并不算低。
再者,向民生银行贷款的不少民营股东,都是业务横跨多领域、靠杠杆维持运转的企业,其中不少是房地产企业,每当这些股东需要流动资金,民生银行就会给予支持、频繁输血。
而如今,受金融业务爆雷、地产业务发展受困等多重因素影响,泛海控股陷入流动性危机,股票披星戴帽,只能通过处置资产、引战投等方式自救,民生银行能否追回贷款还得打个问号。
不仅在输血股东的路上踩雷,在对外贷款业务中,民生银行也仿佛在“雷区”行走:2017年,保千里债务违约事件和辉山乳业百亿债务事件中,与民生银行相关的逾期贷款金额分别为2亿元和7亿元;2019年中信国安破产重组,民生银行涉及资金4亿元;2022年爆雷的恒大集团,民生银行更是最大银行债主,涉及债务高达293亿元。
一起起踩雷事件叠加起来,民生银行不仅风控能力遭人质疑,其资产隐患也引人注目。尽管在业绩发布会上,民生银行对外公布已甩掉超3000亿元不良资产,存量风险基本化解,还实现了不良率、不良贷款额、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额四项指标的下降。但民生银行2022年的拨备覆盖率为142.4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17%,在这两个指标上,民生银行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今年2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民生银行的品牌价值从去年的98.34亿美元缩水至75.23亿美元,缩水值约合人民币157亿元。
面对股东关联贷款风险、资产隐患,以及频繁收到的巨额罚单,外在风险又有LPR持续下降导致息差收窄以及经济走势尚未明朗,民生银行要理清业务、加强内控、斩断输血管,看来仍需要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