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波的速溶咖啡风靡、第二波由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店掀起的深度烘焙咖啡和都会咖啡馆文化,到第三波咖啡浪潮人们将咖啡视为品酒,以严谨手法和慢饮态度来看待咖啡。在咖啡文化的变迁中,鄙视链的形成其实就是咖啡爱好者们的一场修行,从低到高,逐渐进阶。
不可否认,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咖啡,都是从学生时代的速溶咖啡开始的。但是,速溶咖啡的咖啡生豆的品种和品质都相对低廉,而且 为了调和口感,又加了植脂末、香精等食品添加剂,于身体无益。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速溶咖啡会位于鄙视链底端。
星巴克进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咖啡鄙视链的顶端。在星巴克点一杯cappuccino,再放到胸前自拍一张发到微博或朋友圈,这几乎是那时最有逼格的行为。但现在经过大家的鄙视链修行之后,星巴克被视作不懂咖啡又盲目跟风的代表。
有人说,咖啡的本质就应该是美式。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奶咖和美式的共同点在于咖啡的基底意式浓缩,区别在于奶咖加奶,美式也就是兑水稀释了espresso。
那么目前咖啡鄙视链的顶端人士喝什么呢?喝“单品咖啡”。而现在很多精品咖啡馆里,点咖啡的模式是让顾客自己选择豆子。陶醉于精品咖啡的高手们懂得区分“非洲豆”和“美洲豆”的不同,也知道“日晒”和“水洗”、“蜜处理”、“酒桶发酵”的处理方法下的风味都有什么区别。当他们慢慢端起一杯手冲,先闻一闻散发的气味,再啜吸一口,神情认真地品一品里面的风味,这架势让旁边的咖啡小白们暗暗羡慕,咖啡的品质原来要这么喝!
再往高阶,想必就是醉心于用一套完整的器具自己冲咖啡了。即便对手冲的七大变量懵懵懂懂,冲出一杯接一杯的酸、涩、苦,但是自己的手冲,流着泪也得喝完。再进阶一些的选手,开始关注更多的细节。产区、海拔和豆子的种类,都在他们的讨论范围内。光说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危地马拉还不够,咖啡豆的处理方法和烘焙深浅都得略懂一二。
保罗·福塞尔曾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中说,热衷“鄙视链”的群体主要是最缺安全感,最焦虑的美国中产阶级。“鄙视链”是焦虑的量化。
就咖啡价格而言,本质上咖啡只是一种饮品,它跟我们喝的茶、矿泉水、饮料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为了解决生理上“渴、提神”的需求或心理上“社交”等的需求。所以它的价格既可以很平民也可以很高大上,真正决定其价位档次的因素是其品质好坏、稀有程度、加工成本和品牌溢价,但即便是昂贵的一杯咖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消费得起的,毕竟仅仅一杯咖啡再贵也没法像奢侈品那样动辄成千上万的价格。归根结底,咖啡是消费品不是奢侈品,因此也就谈不上价格上的鄙视。
咖啡行业的鄙视链,还处在咖啡的饮用场景上,换句话说,小众的鄙视大众的,独立咖啡馆喝一杯,好过去网红咖啡馆,而网红咖啡馆打卡,好过去星巴克喝一杯,而星巴克的地位则高于去瑞幸,太平洋等其他品牌咖啡馆。
而同时,精品咖啡鄙视商业咖啡,阿拉比卡的鄙视罗布斯塔,单一品种鄙视多种拼配,中浅烘焙鄙视深度烘焙,喝清咖的鄙视往咖啡内部加东西的,手冲咖啡鄙视全自动机器。
当咖啡作为一种产品时,市场定价会给与其匹配的位置,价格链自然也是鄙视链,这点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咖啡产品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