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了解费希特的思想,和他所形成的他自己的思想,几乎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就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对康德哲学的翻译,邓晓芒和李秋林。
那过了50年以后,人们再来讨论我们这个时代,对康德的翻译,那我们就会说这两个人,在同时代翻译了康德的三大著作,来评价它们的历史贡献,我们可以从它的时代性上来把握。
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对于思想家的形成,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绝不能够把一个思想家,看作是脱离了它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
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每一个思想家,他都有他这个时代对他的思想所产生的印记。因为每一个时代它所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讨论方式,以及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黑格尔说,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这个精华的概念,就是指他能够对这个时代的问题,给出一个哲学上的回答,由此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的哲学思想。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理解费希特跟谢林,它们两个处于同一个时代,它们应当是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有共同的体认,它们应该能够理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其实不仅仅它们两个,还包括它们的小弟弟黑格尔。
因为黑格尔,也同属于费希特和谢林的时代,换句话说,它们三个处于同一个时代,却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所以,我们把费希特跟谢林看作,是从康德到黑格尔思想的演变的一个过渡,而没有人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从康德到费希特的过渡。
当然除了时间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黑格尔真的能够站在他的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它能够超越费希特跟谢林,当然也超越了康德,他能够形成一套自己非常独特的思想方式。而这套思想方式是在费希特和谢林那里已经隐含着,但是,并没有被揭示出来的。
如果从智力水平来说,在这一点上,黑格尔远远的超出了费希特跟谢林。但是,很遗憾的是,因为费希特英年早逝,活的时间太短了,53岁就去世了。谢林活的那时时间挺长,他甚至活过了黑格尔。
所以,我们经常讲,人的在世界上的价值,究竟是以什么来衡量的?是以他生命的长短来衡量,还是以他对人类思想,或者是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来衡量。
如果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不能够达到在这个时代当中其他人的高度,或者说不能够超越同时代人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多活几年吧,因为你的长寿可以掩盖你智力上的缺陷。
就像季羡林一样,他的长寿使得他成为国学大师,不是因为他的成就,但是,像钱穆先生,恰恰是因为他的学识跟才干。同样的道理,费希特跟谢林它们两个相比而言,如果要是从聪明程度来说,费希特绝对超过了谢林,但是,费希特却英年早逝,所以,他在短短的53年当中,他创造的成就超过了谢林,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影响着我们对康德的理解。
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就是你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虽然我们从大的角度来说,在同一个时代的人们,它们会对同一个时代的问题,给出大体相同的回答。但是,这种回答当中,它总是存在着一种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这个时代精神,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后代的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样一些差别。
其实即使是在费希特跟谢林生活的年代,哲学家不止它们两个,有许多哲学家,可是今天我们谁也不再提它们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而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能够存在,不是因为它们在当时很伟大,而是因为它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些著作,而使得后人在阅读的时候,发现这些著作,给后代的思想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所以,这就像一位作家在写康德传的时候,前言当中所写的那句著名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家的伟大,不是在于他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风流韵事,伟大哲学家他的伟大,恰恰是在于他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因而,它们能够名扬青史的是它们的著作本身,而不是它们的生活轨迹。
康德是多么一个单调乏味的人,康德的生活是多么简单,甚至在常人看来有多么无趣,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思想,对后代所产生的重大的作用。
谢林很不幸,他生活在了费希特的时代。他生活在了黑格尔的时代,如果它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他再比晚黑格尔出生几十年,我相信他一定是更伟大的哲学家。
就像尼采一样,尼采虽然是说自己生不逢时,但是,说实话,尼采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如果没有那个时代,尼采不会成为伟大的哲学家。而谢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谢林虽然生活了将近80岁,但是,说实话,他的一生并不是一个幸运的一生,因为他生错了时代。
因为按照他的智力水平,虽然它低于费希特,但是,他绝不应该低于19世纪下半叶的其他的哲学家,包括克尔凯廓尔。而相反克尔凯廓尔,尼采这些哲学家,其实都是受到了谢林思想影响,如果没有谢林,就不会有尼采,就不会有克尔凯廓尔。
这样说起来,好像谢林是一个很悲惨的人,其实他的生活并不悲惨。他有很高的荣誉,他不仅在多所大学里担任教授,而且还在黑格尔去世以后,担任了柏林大学的著名的哲学教席,它比黑格尔活的时间长,可是他只能够生活在黑格尔哲学的阴影之中了,黑格尔哲学的出现,再也没有谢林什么份了。
所以,谢林的哲学,仅仅保留在黑格尔哲学形成之前的那段历史时期,一旦黑格尔哲学形成了,特别是从黑格尔开始写他的《逻辑科学》开始,也就是《大逻辑》开始。基本上谢林的声音,就慢慢的淡出了哲学的舞台。
乃至于当时黑格尔跟谢林两个人同时开课的时候,两个相邻的教室,黑格尔上可以说是座无虚席,而谢林的教室冷冷清清,它们同时都在讲着唯心论的哲学,同时都在讲到关于精神上如何发展演变的。
黑格尔的讲课,低头念稿,谢林的讲课,慷慨陈词。可是黑格尔,却是人满为患,谢林悲惨了,观众寥寥。
所以,他的悲惨不是在于他生不逢时,而是在于它所提供的那套哲学,已经远远的被黑格尔抛在后面了。黑格尔哲学早就超出了他,所以,使得他的哲学已经没有任何的市场。
所以,他仅仅停留在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短短的10到20年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在那个历史阶段,它的哲学还有人在听,还有人在学,还有人在了解。一旦黑格尔哲学出现以后,就没有人在听谢林的胡说了。
所以,这一点可以感受到谢林生不逢时的特点。当然我们讲他个人生活还是比较辉煌的,所以,担任了这么多重要的职务,也说明了谢林他的确还是很具有号召力跟煽动力的,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很容易得到这样高层的职位。
恩格斯跟克尔凯廓尔,还有巴格林,它们曾经听过谢林的课,恩格斯他自己还留下了关于谢林听课的笔记,甚至于在他的书中也都提到,谢林当时讲课的内容。谢林的书。
实谢林的书很多,但它主要代表性的说就是《先验唯心论体系》,在这本书里面,其实谢林是要给出一个关于先验哲学的全部说法。也就是说,通过他的先验哲学,他认为就可以构造关于整个世界的理解,不仅如此,还可以构造出关于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类艺术活动的理解。
所以,如果说费希特的哲学,是由这样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他的知识学体系,他的伦理学体系和他的政治哲学体系构成的话;谢林的哲学主要有这样三部分构成的,即他的先验哲学体系,他的艺术哲学体系,和他的信仰哲学体系。
我们可以从中,谢林哲学的关注点跟费希特的不同。当19世纪初的时候,整个欧洲都出现一个社会相对比较动荡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每一个欧洲人,几乎都在受到当时欧洲社会变动的影响的时候,人们所关注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位置,也会关注这个社会构成的基本方式对人的影响。
因而,伦理学跟政治哲学,是在那个时代人们自然要谈论的话题。可是谢林,他却不太关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问题,而谢林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去把人们对先验自我的理解,运用在艺术直觉的判断之中,并且把人们对先验哲学的理解,运用在对神秘之物,也就是对信仰问题的讨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