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六则。
1、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先生说:“为何会这样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糊涂。”
傅佩荣注解
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当中很特别的一位,名列言语科第一人,第二名才是子贡。子贡经常在《论语》的各章出现,反观宰我,不但很少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时都会发生状况。大概是愈聪明的学生,没有把握好原则,就愈容易出问题。所谓“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就是因为宰我的口才太好,容易使人相信他的言语。
傅佩荣:耍小聪明无助于学习
宰我大概听说了“杀身成仁”(【15.9】)的观点,所以设想一种情况来向老师请教,他显然不清楚行仁者的作为。“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连君子都不至于如此天真和愚昧,更何况是行仁者了。
从宰我的这个提问可以知道,他连什么叫“仁者”都不清楚,只是故意想在言语上找毛病来为难老师。孔子对宰我的教诲,还可以参照【3.21】,【5.9】,【17.21】。
孔子回答的重点在于:行仁的人也是很聪明的,不单是只有好心而已。孔子以这个方式来告诉宰我,耍小聪明是没用的,君子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譬如,你在行仁时,别人对你说,既然你要行仁,何不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这时你不必附和或反对他,而要清楚地知道“善是我与别人之间恰当关系的实现”,然后依然走在自己选择的行善之路上。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依朱子解释,“井有仁焉”的“仁”当人讲。宰我问孔子,如果有人对仁德的人说,井里面有人,他会不会也跳到井里救人呢?宰我这么一问,是因为害怕有人利用仁人的善心、进行诓骗,而仁人也因此被陷害。实际上,君子有仁心,却并不愚蠢。如果听说井里有人,君子一定会去救这个人,但是不会陷落到井里。因为有智慧的人明白,留在井边想办法找措施才是对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也跟着跳入井中。君子也会确实观察井里有人没人,而不是看着没人也下去救。仁者会因为救人而不顾自己安危,但前提是仁者也不会不辨情形、不想办法地解决问题。宰我的问题,反应了他对仁义的理解不深。仁义是“心法”,不是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仁义是根植于内心的价值观选择、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论或工具。
4、弘丹学习心得
正如傅佩荣先生讲的,宰我是孔子学生中很特别的一位,其实,我觉得宰我挺有意思的,经常问孔子一些奇特的问题。他的问题与其他学生完全不一样。回顾之前学习的【3.21】和【5.9】,发现记录宰我的都是反面的例子。但孔子为何又认为他是言语科第一人呢?我们不能通过《论语》中对于宰我的部分记录,而否定了宰我整个人。
宰我问这个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而且他问了这个问题,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读者也懂得了行仁者应该有分辨能力,应该先“择善”,再“固执”,而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
提问是非常好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自己想不清楚的事情,能提出好问题的人说明其本身的功底也是很深厚的,要不然很容易问出浅薄的问题。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有关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说:‘要使百姓紧张战粟。’”孔子听到这样的话,就说:“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释,过去的事不能再劝阻,从前种种也不能再责怪了。”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是名列于言语科的学生。社即土神,古代建邦立国都要立社,以其都城合适的树木为社主。大概情形是:社所在之地有树,有树所制成的牌位,也有祭祀的庙。
【5.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钱穆白话试译】
宰我白日睡眠,先生说:“烂木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我对宰予,还能有何责备呀!”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为对宰予而改变的。”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的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看到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