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生涯规划教育,被很多别的学科的老教授质疑,他们会问我:“小边,你觉得生涯能规划吗?你自己是规划出来的吗?”我带着给这门学科争口气的心态,在这个领域学习了十年,每个阶段,都有对“生涯无用论”的见解和收获。
如今,高考改革让生涯规划成了高中教学的热门话题,懂得生涯规划似乎成了高中老师们“网红级”的标配。昨天,参加了教科所给各县市区中学老师的一场生涯培训,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意味。
“以前,当中学老师这个职业让我们觉得很累,很烦,可如果你学了生涯规划,你会觉得通透,我保证你从此再没有职业倦怠了”。一个老师激情澎湃地说。
“以前,就是我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没什么效果,现在,学了生涯规划,我要告诉大家,让你的班级比平行班级轻轻松松高3-5分,一点问题都没有。”一个老师自信满满地说。
“生涯规划会带来高中教学的改革,只要你打开一个学生,了解他的特质,帮助他提分,他会觉得他的老师就是神仙。”一个老师陶醉地说。
教了十年生涯规划,看到这门学科如今的盛世,不知为什么,我坐下下面感受到的不是愉悦和兴奋,而是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一个观念不时飘出:比生涯规划“无用论”更可怕的,是生涯规划“万能论!
“特质论”不是生涯发展的唯一理论基础
会议上,几乎所有中老师的个体咨询,都建立在一张学生情况登记表上,上面有学生的各科成绩、兴趣代码、性格代码、多元智能代码和价值观倾向关键词。作为咨询的起点,老师们会研究这些代码能给学生学习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成绩。
这就是特质论的逻辑:学生特质——问题澄清——行动决策——成绩提升。听起来丝毫没有问题。
有学员在群里提问:测试结果每次都不一样怎么办?倾向性不明显怎么办?
专家老师自信地回答:测试环境不同,心情不同测出来的结果肯定有变化。
学员继续追问:那以哪次为准?
专家继续回答:面询澄清。
也就是说,这个特质,无论如何都是咨询师必须拿到的结论。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很多学生,其实都属于特质倾向不明显的情况,所以,测试绝不是咨询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各方面还处于发展期的中学生,不管是价值观、还是兴趣类型,都在变化中,所以我们更要用发展的观念去认识生涯,而不应该依赖测试,尤其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霍兰德兴趣理论、MBTI人格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无论是样本的选择,还是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截然不同,理论的本土化尚待研究,中学样本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研究者甚少,学到皮毛就趋之若鹜,绝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
生涯规划不是提升成绩的唯一法宝
生涯规划能用来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吗?当然可以,但是有几个前提不可忽视。
首先,学生的学科本体知识没有问题,也就是说,知识基础不错,不存在上到高一了,可知识基础还停留在初中水平的问题。这可以通过学生试卷分析得到结论。
其次,学生的性格倾向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内向型倾向极明显,情感型倾向极明显等等。
再有,学生自省能力和自控能力适中。适中的自省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反思,主动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倾向和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太强和太弱都不行,自省能力太强的孩子,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不用辅导,自省能力太弱的孩子,不太受价值观的激发,更不会从方法论的层面思考自己的学习。
而自控能力呢?自控是学霸们必备的素质,包括时间管理、抵御外界干扰、抵御自身惰性等多种情况,自控能力很弱的孩子,生涯辅导的效果同样不会太明显。
生涯规划,是众多教育科学理论中的一个,它不神秘,不万能,科学性甚至有待探究,了解它是我们在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一把钥匙,但绝不是唯一的桥梁和钥匙。不迷信才能用辩证的态度去学习,学习理论本身而不是被加工过的游戏或活动,才是学习者最虔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