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遥远的美洲大地穿越太平洋辛苦跋涉来到亚洲,本想着以我们的身材能力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横行霸道、我行我素!没想到遇到了吃货技能爆棚的中华民族!
从此我们由物种入侵者悲催的成了盘中餐,还被折腾成香辣龙虾、十三香龙虾、蒜泥龙虾、啤酒龙虾、麻辣龙虾、红烧龙虾…..
据沪上的龙虾食客推介,这两年上海最受追捧的小龙虾除了那种有江湖气的弄堂馆子外(也是够辣),以一道花雕冰醉龙虾唤起本帮情结的南京大牌档也是人气十足。个大膏满肉弹的龙虾经过花雕酒的浸透、话梅的点化,冰冰凉的上桌,没有麻辣刺激,只讲清、鲜、醇、美,一只只吃下去,欲罢不能的节奏仿佛在亭子间里吃黄泥螺。而让北方食客最为受用的是,这些大牌档的人气菜品,在北京也同步供应,但小龙虾的价格比起上海就贵多了。
鲜红的色彩和刺激的辣味点缀了城市的夜晚。
小二,再上一盘!!
和火锅相似的是,小龙虾火爆的原因离不开其社交属性。因为吃的时候必须要用双手剥壳,无形之中延长了就餐时间,并且无法玩手机,大家更多的关注在社交上。剥虾时,吃货的眼中只有黄满肉肥的虾肉,畅快地“虾聊”,根本顾不上手机上的一个个弹幕消息。
从这个角度看,一顿油花四溅、哈气连连的小龙虾聚会,有了突破社交壁垒的意义;满桌红彤彤的虾壳,手上的油污,倒变成了生活的浓墨重彩。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群与己之间找平衡,是人的天性。但今天,这样的平衡早已经被打破。手机依存症与社交焦虑症都在增加,两个在微信上聊得火热的人,未必愿意坐下来面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自称“孤独星人”,喜欢“人畜无害”地宅着。那种语气,恰似歌曲《孤独症患者》中唱的那样:“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
所以,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思考,是不能缺少“小龙虾时刻”。套用那句老话,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吃,多去关注坐在你对面的人。关闭软件,唤上三五知己,吃一顿不看手机的饭,沾一点大呼小叫的生命油彩。在这里,小龙虾是活蹦乱跳的生活本身,也是国人透过五味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
这就是:生活活蹦乱跳,剥开你才知道。
剥虾大法
小龙虾好吃,壳却难剥。看看“祖传”攻略怎么剥:将虾尾的壳捏过后,剥起来就容易多了(捏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被虾壳弄伤手指哦)。
吃虾钳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困扰,小龙虾钳子上那块肉很难吃到。拽虾钳的时候,一定要拽接近交叉口的地方,不要拽尖部,这样才更容易拽出虾肉。拽不出完整的不要着急,多吃几次就能做到了。
小龙虾24年成长史
1993 年那时候,全国吃小龙虾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吃也是简单用盐水煮一下。在江苏盱眙县,有一家“老许调料店”,其老板许建忠在卖调料过程中,研发出了独特的“十三香小龙虾”。人们才发现,原来小龙虾还能这么吃?
2002 年,小龙虾在南京大街小巷火了起来。各大夜市开始出现小龙虾的身影,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剥着龙虾喝着啤酒的场景。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苏州,扬州等地。
2003 年,小龙虾开始在上海流行。在上海寿宁路,当时的小龙虾店铺都叫“香巴岛”。每到夏季,6 点一过座无虚席,最辉煌的时候曾有几千人坐在街边吃龙虾。
上海火爆了,怎么能少了北京?在北京东直门的“簋街”,麻小也成了这条街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以胡大、簋街仔仔等品牌为首的餐厅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龙虾产品。尤其 2006 年世界杯的时候“吃麻小、喝啤酒”成为了看比赛的标配。
小龙虾的吃法也被吃货们开发的淋漓尽致,小龙虾生煎、小龙虾盖饭、卤水小龙虾、干煸小龙虾、咖喱小龙虾……然而,尽管口味这么多,最受欢迎的还是十三香、蒜蓉、麻辣/香辣等传统主流口味,这三种口味占据了 46%以上。
在北京簋街,专门经营小龙虾的胡大餐馆最不缺的就是痴痴地排队等上几个小时的食客。无论是北京的簋街、上海的寿宁路,还是长沙的南门口,小龙虾演绎方式也大体相似,油焖、蒜蓉、红油、烧烤、酒糟……
而高大上的花雕冰醉小龙虾,顾名则可见其义。小龙虾煮熟,后冰镇,再卤醉。看似不难,但套一句常用语,确切的总结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除了香料,醉卤基酒选用定制款五年陈花雕原浆。工艺上“冰镇”处理后,“花雕冰醉小龙虾”入口弹性、劲道。前味鲜甜;中味柔和花雕酒香;后味,馥郁的中式香料;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