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时候,闺蜜兴冲冲地告诉我,她趁某平台做活动买了好多书,并立志要做一个“读书人”。我笑笑,不置可否。
2021年已经过去10天了,我问她,“书读得怎样了”?
“哎 ,别提了。有些书书名看起来很好,但实在读不下去呀。”闺蜜读书的劲头明显已减弱。
真的不是闺蜜3分钟热度,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的。
买了一些书,但就是刚到手的时候翻了几下,然后就放在书柜落满灰尘了;明明立志一年要阅读100本书,但很多书实在看不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作家李笑来说,“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全句的意思是先学会怎样学习,再来认真学习。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会阅读再阅读”。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一定会让你在阅读这条路上走得更顺畅。阅读,也能事半功倍。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阅读方法指导书。
这本书由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2位作者共同完成。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外,还在范多伦的襄助下,编纂的《大英百科全书》也闻名于世。
此书称得上是阅读方法指导的“鼻祖”,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无论是对于初探阅读的人,还是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人,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的。
1
检视阅读,立足在基础阅读基础上,以基础阅读为根基。
基础阅读是较浅层次的阅读,涉及的是字词、句段的认读。
作者认为,这个层次的阅读,我们在小学1-2年级就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只要认字的人,基本都具备基础阅读的能力。
但一些特殊书籍除外,比如英文书籍、专业的工具书等,这类书籍由于受语言和技能的限制,我们有时还停留在基础阅读阶段。
而检视阅读,立足于基础阅读,而又高于基础阅读。
2
检视阅读,是从整体上把控一本书。
从书名、目录、扉页、序言、作者介绍,提纲,文章结构,甚至包括书籍主线等,都是检视阅读需要了解的范畴。
检视阅读,要求我们有一双像警察破案一样的“透视眼”,不放过任何线索,搜集出所有有用信息。
我个人认为: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检视阅读在购买一本书之前就可以完成。比如:豆瓣、简书、头条、还有一些购书网站,都会有书籍简介、以及书友评价。
通过检视阅读,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基本上可以判断个大概。
闺蜜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没有完成检视阅读,就盲目购书。以至于书籍买了一堆,但没有基本真正想读的,或者读着读着,发现自己读不下去了。
当然,检视阅读也不是百分百准确的。因为某些销售商,为了提高销量,会对书籍进行“包装”和美化,因此,作为阅读者的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双识书的“慧眼”。
3
完成检视阅读需要具备几个小技巧
01、阅读前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带着问题来读。
比如: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书?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作者又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法?无疑问不读书,学以致用才能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02、先猜测答案,再开始读
假设你是这本书的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作这本书?不妨先站在作者的立场,猜猜看。边看边寻求答案。
03、找出重点需要读的部分,为下一层次的阅读做准备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亮点。通过检视阅读,可以筛选出重点要读的部分,舍弃那些已经知道的知识或者旁枝末节。那么,我们在后面的阅读中,就可以有所取舍,一方面将获取的信息增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在检视阅读的基础上,很多作者延伸出了类似的阅读方法。
比如:日本作家西岗一诚在《高分读书法》提到的“装帧读书法”,提倡从小信息中获取大线索;秋叶团队打造的《阅读7堂课》讲述的“”
这些方法,与本书的“检视阅读法”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综上所述:
我们在决定购买一本书之前,或者拿到一本书之后,先完成检视阅读。这本书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本书是否值得读?读完自己可以收获到什么?
并试着自己来寻找答案,边阅读边印证。
当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或者不知道一本书该不该读时,不放让检视阅读来帮我们做决策。我们的阅读将更加高效和精准,阅读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写道,“读书,不是为了复制100%,而是为了邂逅其中10%的精华”。我深以为然,你觉得呢?
检视阅读,与10%的精华来一场美丽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