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2)。
笔记框架:
- 阅读的四个层次
简要介绍阅读的四个层次以及大概定义。 - 基础阅读
简要介绍何谓基础阅读。 - 检视阅读
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检视阅读的重要性,介绍检视阅读的两种方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 个人思考
付出一点耐心进行检视阅读,事半功倍。并且检视阅读中针对阅读难度书籍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改变“从入门到放弃”的思路。
1. 阅读的四个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了四种层次。
1、基础阅读:也可称“初级阅读”或“基本阅读”,表明非文盲状态,能回答“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2、检视阅读:略读(skim)或预读(pre-reading),即在既定时间内,
抓出一本书的重点,能回答“这本书在说什么?”
3、分析阅读:全盘和完整的阅读,是优质阅读。
4、主题阅读:也可称“比较阅读”,是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我们称阅读具有四个“层次”,而不称为种类,原因是:
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则具有高层次包含低层次的特性。
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因此,基础阅读是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而事实上,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主题阅读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层次。
本节读书笔记讲述检视阅读以及其包含的基础阅读。
2.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有四个阶段:
- (1)阅读准备阶段——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
- (2)认字阶段,具备最初级的读写能力一一相当于典型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
- (3)增长词汇阶段——在四年级结束时就学会的方法。
- (4)可阅读所有的读物,但不够老练——阅读的成熟度可以上高中课程。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都有一位老师在旁指导,是辅助性的自我学习。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
因此,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到阅读的层次。
3.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和基础阅读相当不同,也跟下一个层次(分析阅读)大有差异。它一共有两种: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二者本是一体两面,但对于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先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等到有经验时再同时运用两种步骤。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
- 对于并不清楚是否值得细心阅读的书,略读的目标是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略读能得到答案,并且,即便决定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通过略读也能得到很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 对于已经决定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一般来说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找到一些想法和信息。
略读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 ) 先看书名页和序言。
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了解这本书的主题,或在脑海里对这本书进行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同时回想该类型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 研究目录页。
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目录页能让读者概括性的理解对一本书的基本架构,这就像是出发旅行前先看一下地图一样。
(3)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就检阅索引。
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索引能帮助快速评估一本涵盖的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
( 4) 如果是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因此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也许说明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
完成以上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
(5) 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书会有),应仔细阅读。
(6) 最后,跳跃式阅读。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后阅读后记。
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因为很少有作者不在结尾几页,重新整理一遍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所以即便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
系统略读一本书,一般不过一个小时,但能了解这本书是否要继续读下去,也能对这本书作基本归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作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
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保持这样的态度。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节省了更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重点,然后轻松地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像中还更要简单的一件事。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在第一遍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
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
不要害怕或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
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一一就算只有50% 或更少,也一定
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一一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襄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 、《皆大欢喜》(As YouLike it) 或《哈姆雷特》(Hamlet) ,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时,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检视阅读与速读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
速度来阅读一一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比如,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检视阅读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充分了解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它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要读一本书时,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但是,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一一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一一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
【个人思考】
付出一点耐心进行检视阅读,事半功倍。
每次拿到一本书,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书的正文内容——似乎是追求阅读数量的成就感,而不是带着问题或想法在阅读。甚至阅读前言、序言或目录都没有足够的耐心。缺少检视阅读,直接进入到分析阅读,就缺少了对书整体架构布局和中心思想的预知,从而在花大量时间阅读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的思考,缺少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总而言之,阅读的过程相对被动而不是主动。检视阅读提供了一种改变从入门到放弃的思路。
文中提到的针对第一次阅读比较难读的方法——粗略的阅读,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很多人在阅读一本书时,甚至是做某件事的过程中,一次次重复从入门到放弃,就是因为过多地纠结在了遇到的各种困难中,而无法继续。
就如同文中举出的学生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例子,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分析生词僻义及脚本上,缺乏检视阅读(略读一遍)让学生了解作品主要思想以及带来的乐趣,最终让学生放弃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这一次学习《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边听边纠结应该先做笔记再继续学下去,而是不管是否听懂,都一直往下听。不知不觉,已经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部分的课程。事实上,即便不是停下来百分百的学明白每一期的课程,这样持续的听下去也让我理解了大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我对继续学习下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我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对于学习一项新技能,同样有此真谛。首先是模仿——相当于检视阅读,模仿的过程中,不要试图弄懂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否则问题太多,还没走到下一步,就已经倒在了起点。然后,是不断熟悉和一点一点弄懂问题——相当于分析阅读,这时候的收获或进步就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