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 2 是什么蒙蔽了爱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部下。
Chap. 3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说不能不说清楚发生的现象,就做出很主观的评判,要实事求是,论述完事实,再去做评论)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没有进1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Chap. 4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我认为不仅成熟的人会体察丰富细腻的感受,高敏感度人群也具有这项天赋)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思考:“人们期待我们怎么做?” (训练人从小具有这样的思想无非是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样比较容易管理和教育孩子,是一种抄捷径的方法,而弊端就是一些孩子长大后也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迎合别人的期待)
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 ,而是在表达想法。
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Chap. 5 感受的根源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2.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对人生的失落表达悲伤
3.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空气事物运动,免于伤害,休息住所触摸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导致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种是指责对方,会感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会伤心;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回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如: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很重视公司的形象。”“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我们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Chap.6 请求帮助
我们将讨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然而,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我想请你谈谈的我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
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做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做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做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然而,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这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请求,在发言时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清楚,提出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Chap.7 用全身心倾听
本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观察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有时,我们的意图可能会被误解。人们也许说:“不要用沟通技巧来套我的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发现,对方并不信任我们,除非对我们的意图有进一步的了解,他不会喜欢我们的表达方式。然而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做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醍醐灌顶,这种堪称高尚的心态值得我每天躬身学习)
Chap. 8 倾听的力量
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一级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Chap. 9 爱自己
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处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即使我们试图更加友善和体贴,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行为背后的羞愧和内疚,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欣赏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处于爱的行为。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容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们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会失去乐趣。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需进一步理解这段话)
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遗失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别的情感,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责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如果是对无法改变的过去感到遗憾,只能吸取教训,尽量不重蹈覆辙,满足未来的需要,从长线来看,也是尽可能的填补遗憾的空缺了)
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未来实现内心的渴望,包容过去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自我责备时,思考是自己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满足?找到发生冲突的原因后,就会理智的权衡两者的重要程度,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的选择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排序的,此时便不会有过多的自责,“只要能意识到这两方面的需要,我就能灵活地克服困难。”)
我深信,处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处于恐惧、内疚、羞愧、指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处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Chap. 10 充分表达愤怒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当我们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就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所以就是换个积极的角度看待处境的意思?)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找到自己的哪些需要没被满足,然后自己去满足它)
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别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因此我建议,与其沉浸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会发现彼此作为人的共同点。
如果我不强调我与他人观念的不同,我就比较容易接纳他们。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我的生活将会变得愉快的多。
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有时他们自己也统一,并开始恨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旦我们注意到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或发现他们在责备自己,我们也许就需要暂时停下来,并去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Chap. 11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
Chap. 12 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Chap. 13 表达感激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的生活的得到了改善;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如果我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我的,我就能够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我发现我总是想做的更好,却很少肯定已有的成绩。在回顾个人经历时,我往往想到的是我做的不太好的2%,而不是做的不错的98%。从那以后,我就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积极的一面,并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我常常假定人们已经知道我的情意,然而, 这是想当然。此外,即使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感到尴尬,他们也会想听到明确的表达。“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