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第一次完整地读完《边城》。
在之前,她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中:凤凰吊脚楼如画的美景,从水中高举鸭子露面的二老的清秀模样,演翠翠的那个女孩转身时那双水灵灵的大眼以及最后风雪中独自守船等待明天的落寞画面。这些都是电影留下的《边城》印象。
开篇,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茶峒”的乡情风俗。如弓背的溪流,纯朴的渡船人,自然如画的白河风光……这些都给我一种类似写景散文的感觉,说实话,中学时,我是不怎么喜欢接触散文类的文章的,总觉得什么“形散神不散”太是深奥!
现在读的《边城》,那些描写人文景观的字句像是一块块砖在我脑海中慢慢砌成实物。作者实在是写的太具体,河边有什么建筑,吊脚楼里有什么人,那些人又都在做什么,甚至他们的衣服上的细节都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而全篇印象,借用汪曾祺先生的评价“《边城》是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那个“悲剧”是说翠翠的爱情么?我想也许不止,但文面上最直观的感觉应是他们的爱情悲剧了,作者也许是以美景写悲剧表悲意吧!
翠翠与二老应是一见钟情的。翠翠的爱一直都很朦胧,像是梦境,连听二老的歌也觉得都是在梦中。遇见二老便躲藏起来,少女的娇羞一览无遗。而二老愿意让出碾坊,选择渡船,站在高崖上唱情歌同大老竞争,追求爱情的真意让人触动。这本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可大老也对翠翠一见钟情,悲意结局就似乎要注定了。其实这也像是赋予它现实意义:当一切太过于美好,会产成虚幻,一切终将回归现实。
《边城》还有一处也令人印象深刻,便是无论里外发生什么事情都打扰不了茶峒人的生活。节日过后,热闹淡去,先前的烦恼别扭也会随着时间流去,人去人非,最终也会平归生活,就连之前心中念怀的人都能忘于脑后。我想,那个地方是不是拥有治愈力量?
文中写到“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么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我也很想去那生活一段时间,吃着凉水淘江米酒,不用什么心事。
文尾虽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们总是想着“明天”是什么时候?可在那里也许在等待“明天”的日子中悲伤苦痛都会散去……也不似我们所想的那么悲惨!
毕竟,即使“时间”再残酷,生活还是依旧需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