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是一个很轻易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词,它勾起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也隐藏着发现“新大陆”时的狂喜。
在今天这个车水马龙般拥挤的世界中,我们虽然很难去体会一把武陵人误闯“桃花源”的惊喜,但这不妨碍我们借助探险家们的经历为自己的人生继续拓荒。
近来,我读到贵州教育出版社新出的一本关于探险的绘本——《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在这书上,我系统地了解到历史上33位杰出探险家的探险事例。
从这本书上,我首次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所使用的船只长140米,比我家门前的小操场长度还要长;我也知道了历史记载上首次树木异地移栽发生在约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3500年)!
但作者从未想过把书本变成探险家们的功勋集合地,他冷静地写出了更多关于探险的残酷:
三位结伴同行的探险家在非洲腹地穿行,两位因疟疾死亡,只剩一位探险者在穿越沙漠时靠着喝自己的血顽强地活下来。
一支人数庞大的海军探险队分坐两艘舰船,试图找到英国西北面的航道,结果两艘舰船都在维多利亚海峡被冰封住,船上129位船员全部遇难。
那么多那么多源自未知的危险都没能让这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探险家退缩,我开始思考:探险家们执着于探险的动力是什么?
从前,车马很慢,陆路很远,海洋很宽,世界很大,每一次眺望远方他们都在想:那边,会是什么样?
后来,他们决定停止无谓的想象,装好行囊,即刻出发,一走便是半生。
这是历史上每个探险家都曾经历的心境,是支撑他们在望不到边际的大海里继续航行的信念。
是他们,让难以互通的世界连成一体;
是他们,让智慧文明的传播越走越远;
是他们,让富于冒险的人类一再向未知的世界奔赴。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纯粹想探索世界边界的探险者,也有只想在旅途中醉心科研的科学家,但在他们之中,同样有带着残暴与杀戮登临新大陆的殖民者,以并不光彩的心思与手段将他人平静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历史不断向我们提问:如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或英雄或罪者的探险家?
如果不是对他们每个人的探险经历都有了解,不是将不同时期的他们的做法与目的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当我们能够合理评判这33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探险家之后,我们也就有了更开放、更具全球化的视野,这将有益于我们观察、评判其他的人和事,同时形成更具现代文明的三观。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人类优秀品质如英勇顽强、临危不惧、入乡随俗等。也将从他们对两极冰原变化的记录中醒悟人类与自然究竟要如何共处。
时光荏苒,今天的飞机、轮船、高铁已能快速实现我们在全球多个地方间的来回穿梭,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脚步却从未停止:珠峰、马里亚纳海沟、空间站、月球、火星......人类的探险开始从横向变成纵向。
和历史上的探险家相比,我们懂得了更多和平探险的要领,因而更接近探险的本质:用发现打破对未知的恐惧,用已知拼凑出完整的未来。
曾经,人类为生存而出走;如今,我们只为探索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