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没买早点,搜到附近有茶室,刚好出去喝个早茶,顺便补了昨天的作业。
茶室虽小,也精致清新,我点了一壶红茶和一块蛋糕,靠窗边坐下,静静地享受这异域静谧的时光。
作完作业,也想好了今天的去处,附近的狄更斯紀念馆。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年青时候读过的小说,瞬间都回忆了起来。遗憾的是英语没学好,不能读原著。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日渐成熟。
小时候只注意看小说,并没有太多地去了解作者,现在才明白,每个作家的作品一定有他生活的痕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幸运儿,我们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天才,1837年至1839年间他与家人在伦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他完成了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和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 这座充满乔治亚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坐落在伦敦道堤街(Doughty Street)上,在这个四层建筑里可以看到一些绘画作品的珍藏版本、当时的家具等众多与他有关的物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 有几位年纪稍长的参观者的身影都让我感觉是作家的身影再现。
博物馆的二层是有着维多利亚式华丽布局的客厅,大红色的窗帘,一红一绿两把沙发椅,旁边的书架上摆放着狄更斯的作品。屋子里还有一架钢琴,他的大女儿曾经弹奏过。据说在会客时,狄更斯就坐在椅子上,一边享受欢乐气氛,一边创作。
客厅的隔壁是书房,陈列着《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 Papers)的手稿和连载狄更斯作品的杂志。窗前有一张木桌。狄更斯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段话。第二天,《艾德温•德鲁德之谜》还未完成,狄更斯即溘然长逝。
三层是卧室,玛丽小姐的卧室在狄更斯夫妇卧室旁边。小孩房间和走廊过道一样,大部分用来做陈列展览了。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狄更斯是伟大的,别的就不多说了。作为一家故居博物馆,布置是精致唯美的,在一个现在中国常见的带地下室的花园洋房里做足了文章,与邻近的大英博物馆这个大家闺秀比,绝不失小家碧玉的风范。
最后,还是喜欢用《双城记》里的这两句话来结束此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 双城记
2017-2018 交汇之冬天,写于伦敦。这是一个中庸的冬天,气候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