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文章和书籍里都提到这个词——舒适区。舒适区是指活动及行为符合人们的常规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压力和风险的行为空间。也许是难以改变的习惯,可以是不愿变化的状态,也可以是习以为常的嗜好。 走出舒适区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一个理论。可是究竟什么是舒适区?怎么才叫走出舒适区,我一直没有感觉,直到前几天有些事情突然让我明白了些什么。
那天,跟女儿的情商老师沟通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性格的形成。我突然发现女儿的性格跟我如此相像,有些时候看到女儿的某些表现,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不能排除遗传问题,我觉得那个东西又不是100%靠谱。比如说我和女儿都不是特别喜欢主动你跟外界进行交流或者人际交往。我好像之前看到有些书上说过,人天生都是喜欢跟外界发生交流,喜欢跟外界产生沟通,可是女儿却从小就是这样的性格,到底什么原因呢?老师问了一些问题,关于孩子很小的时候跟父母之间相处的模式和细节。并告诉我每个人在三岁之前接收到的信息就决定和影响了一个人的潜意识。三岁以后这些潜意识就开始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并且很难改变。
对照自己我发现成长过程中确实也有相似的环境和影响,这涉及心理学的观点,缺乏安全感、排斥人际交往,这些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解释和根源。可我仍然苦恼明知太多道理却始终做不到的,该怎么办?这时候我感觉突破不了的范围也许就是自己的舒适区,但是常常会去渴望改变,这个舒适区渐渐因为自我认识的变化,感觉又小又窄,越来越不舒适。
有时候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孩子,往往让自己更加痛苦,改变何其困难,突破潜意识里舒适的界限多么挣扎,当发现原因时,很多的要学会接受自己,一边学会接受一边学着刻意的训练、学习、行动,世界在自己面前会开始变化。
有时候脑子里常冒出来另一个自己,告诉自己不改变不是也挺好嘛,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你一点一点费劲的摸索,还会走各种弯路,掉很多坑,还不知道结果,你放弃吧!这话像麻醉药一样让人暂时忘记了痛苦,过后那些渴望改变、追求价值,不想让自己在“舒适”的防空洞里,看似安全稳定的度过一辈子的想法又站在制高点,那种都懂却都做不到的纠结会让人备受煎熬,还是行动让人感到安心,靠谱!
其实,从小到大性格里自卑的因素是持续跟随着我的,不管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因为觉得不如别人,自己做不好而痛苦。但归结原因,我终究不是别人,虽然我想拜托一些包袱,我必须先接纳自己,安抚自己,处理滞留在自己心里多年的心理情绪问题,在每一次不受控、犯错、跌倒后发现自己告诉自己,接受并调整,这样一点一点的梳理,让自己重新成长吧。在学习和生活里,我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一样,一切从启蒙开始,原来很多事情还都不会,需要学的不仅是知识。
那天在网络上看到别人发的关于舒适区的认识我更加豁然开朗,原来舒适区不一定是需要走出来和摆脱的,当你觉得舒适区狭小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可以是让舒适区越来越大,为了更舒适,这样学习改变的过程是不是更加有意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