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本四十万字的书,有时候上一天课或者不吭声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也就看完了。我现在突然想一口气哪怕熬夜也要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分明也是同样分量一本四十来万的书,竟然吭哧吭哧要读一个星期。
我知道,随着不同参考系的加入,人对于事物感觉主观上会发生变化——就像是长大后变窄的路。
可是一般而言,往往主观上的感觉都是原来很漫长的东西变得短暂了,为什么现在自己读起书来却觉得同样字数的书的内容变得似乎更多了以至于没有办法在一天之内读完呢?
阅读能力不应该是下降的,毕竟读的书是越来越多的。
这或许也并不是怎么样的坏事,大概是我现在开始过分在意起一些字句,好像更愿意纠结于微观层面的一些细节了。
就像最开始读书的时候不会有意去观察纸张的纹理以及阳光打在油墨上的那种质感,当时跟现在的比较更像是吃饭终于懂得了细嚼慢咽出来的米饭的味道。
那么多还没有读过的书还有读过慢慢就忘掉了的书,因为有那么多,所以还起码有虽然整个生命也没有什么意义似的但总归有所期待有所遗憾的感叹,而终于也能心甘情愿,无论遭遇怎么样,无论是自己已经糟糕到怎么样,哪怕所有人都要嫌弃自己,也还是有继续下去得以自洽的理由。
语言是整个世界的刻度,所有我们认知的一切理解的一切,都归功于文字词汇,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在学语言。
没有语言,甚至没有人能分清楚颜色。
甚至,怎么可能去思考呢,如果没有了脑海里面静静悄悄、神出鬼没又絮叨不停的声音,有可能去想任何事情么?
读书的时候,就是学习更多的词汇,用那些更多的词汇才有可能将一些模糊的存在清晰地从整个混沌的世界的状态里面剥离出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开天辟地的甚至未必是盘古,而是仓颉。
拿着一本书慢慢读,大概最大的好处在于,哪怕本身确实呆里呆气,也不会和人交往,这样的自己,也能就那么理直气壮地捧着本书在阳光底下低着头坐着,谁也不理。慢慢地看一本书,半天也不翻一页,反复地读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也好像能自鸣得意地表现出一脸深沉。
大概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