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作以外,现在的每日清单:
- 一分钟的 AP NewsMinute 英语听抄。
- 两篇 New Yorker 的长文。
- 一周一本书。
- 练习乌克丽丽。
- 玩一会子游戏。
做完以上所有的事,大概要花 4~5 个小时,而实际上很多事情还没做,比如健身或者其他琐碎的事情。养成习惯并不容易,因为「养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我之前写过的凡是坚持 21 天,就能养成习惯吗?。所以我觉得将其公之于众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相当于你跟大家说:啊,快来看,现在我要做 XX 了。成了,那自然最好,不成,你则告诉大家你不靠谱。当然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养成习惯,在过程中自然能得到结果,最不济也能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添上一笔你说是不:)
有句话在李如一的博客看到:
我很崇拜的一位手工老师曾经讲过,人的心灵并不是靠努力或信念养成,而是靠生活习惯才能造就的。虽然心灵是很脆弱的东西,但一旦习惯养成,就不容易被打乱节奏了。并不是想着「我必须去做什么」,而是在妳思考之前,身体就已经先一步做出了行为。
比如读书这个事。人不能单纯的出于义务或者兴趣而读书。习惯能成就很多事情,而读书习惯其实就是为读书创造闲暇。又比如现在很火的「知识」经济,愿意花钱花很多时间去订阅很多专栏,然而 kindle 上那些经典只卖几块钱却无人问津。媒体在大肆鼓吹 90 后的成功(估计马上就到 00 后了),企业要辞退 35 岁以上的老员工,于是所有人都迫不及待,迫不及待的想要成功,迫不及待的想要在一两千字的文章里找到成功的秘诀,问题是这些人,连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信息,什么是观点都没搞清楚。
为什么要做这些?
这是个好问题,我自己也有在想。很大程度上是我意识到过去给自己的时间安排,应该说没有时间安排可言。整个工作之余处于混沌的状态,看书、玩游戏、看视频、看电影几乎是想到什么做什么。这有什么不好吗?处于混沌状态的坏处就是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而且很容易最后就变成了「无所事事」或者常说的「无聊」,这非常可怕,还好发现的并不算晚。查理芒格说他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醒来都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点。
另外这是个缓解焦虑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