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对我们教师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了。时隔十一年,新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紧跟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暑假期间研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比2011年版,结合温儒敏教授的讲座——《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和王崧舟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各项解读,渐渐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浅要整理自己的收获。
一、看变化、析特点
(1)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新课标的“新”,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提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积极地语文实践活动”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具有强烈目标指向和学习兴味,能引导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借助积累形成语感,并借助建构领悟语言的规律的活动,让学生能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
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融合又有所侧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四者是动态地融合于同一个语文活动之中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又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维度拟定,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契合,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2)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新课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要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B.革命文化
主要载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要载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动、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
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态。
动态化指任务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它可以将语文知识、技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编织在一起,使课程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僵硬变为鲜活,从“事实”变为“关系”,从冰冷变为温润。
结构化指六个学习任务群与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为既有所侧重又多重对应的关系。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侧重对应语言运用,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侧重对应思维能力,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侧重对应审美创造,六个学习任务群又都与文化自信对应。
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群分三个层面六项内容,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A.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B.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C.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3)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4)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二、寻方向、明路径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高站位、重落实
针对新课标的变化、特点和提出的教学建议,如何把它落实到课堂中?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1.理念先行,站位要高。教师应明确育人职责,身负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更新理念。
2.素养为纲,落实教学。新课标首次将核心素养列入其中,将育人放在首位,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纲,将育人活动落实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3.任务导向,优化内容。新课标提出任务群学习,倡导真实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4.强化语用,创设情景。教师应基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身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