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一出生他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因为我的爷爷是被国军抓壮丁抓走的,就在他出生前一年抓走,而且一去就杳无音信。但在那个年代,家里人还是存着期盼的,总期盼他还活着。
甚至很多年后,我还是一个孩子时,老听说附近谁谁家的爷爷从台湾回老家来探亲了,而且还带了很多礼物什么的,我们一家子也会有这样的期盼,心里所想的是如果我爷爷也从台湾回来该多好。不过也就是一家人的一个谈笑的话题而已,其实早已经知道爷爷是不可能回来的了。
我的奶奶在我父亲三岁时又改嫁了,那个年代一定要“守三年”才行。于是父亲成了一个没有双亲的孤儿,他唯一能依赖的是他自己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曾奶奶。但那个年代就是一个穷苦的年代,父亲曾经告诉我们他小时候有过饿晕的经历,有时候在山里干活,饿得快要晕倒了,会从山里找东西吃。
他说家乡山里的很多东西他都吃过,比如栀子花,比如地皮菜。于是父亲十岁不满就开始找活干,挣点钱弄口饭吃,比如帮地主家种豆啊!放牛啊!收稻谷啊!幸运的是没有双亲的孩子在奶奶的抚养下也上了几年学,父亲高小毕业,会写字会算数,到现在他还喜欢写毛笔字,有时在家无事他还会练毛笔字,而且父亲的字写得还挺好的,无论毛笔字还是钢笔字。可能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因为正式练过字所以字写得比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好。
在那个年代父亲也算有点文化的人了,因为很多跟他同龄的人一天学也没上大字不识一个。20岁那年父亲参加国有企业X 单位的招工考试,主要是笔试,后来被录取了。就这样父亲成了一名工人,这在我们村里也算是一个“人往高处走”的案例了。因为工人在那个年代就是铁饭碗的代名词。
父亲在单位里从最初的学徒工做起,到后来成为熟练工,技术工,班长,师傅再到一个车间的工长,一路走来也还算顺利!随着父亲工作上的成长,生活中他也经历了认识母亲,与母亲结婚成家,后来又生了我们四兄妹,这个家就更完整更热闹了。日子就在平淡和经历中慢慢流逝,一恍父亲今年已经八十多了。
我小时候印象中父亲每次回来时总是有客人来家里,他的那些朋友们也跟他一样喜欢喝酒,因为一年中也只有春节时他会在家里呆久一点,而春节就是一个与家人与亲朋好友团圆的时节。喝酒一直是父亲的一大爱好,有了亲友的陪伴,酒是更是少不了的。
而且父亲喜欢吃油炒花生米,母亲曾经说过,父亲这一生吃过的花生米大概可以用一个大卡车来装才行,我们家那时总用一个有盖的茶杯装一杯子花生米,吃完一茶杯,母亲又马上炒出一茶杯出来。只是这十来年父亲老了牙齿不行了才没有这样一杯花生米。
人家都说父亲更喜欢女儿,我想我们家也是,父亲跟哥哥那时是有些一点“相冲”的,其实这跟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是有关系的,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教育的都是父权文化,而父亲在很多程度上都扮演了严父的角色,一句“严父出孝子” 影响了中国多少的父亲啊!
也许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父亲那时对哥哥这个家里唯一的儿子还是抱有很多期盼的,所以相对而言父亲对我们这三个女儿反而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也就相对感觉“好”一些似的。
父亲在同一家单位工作了四十年,于1997年退休。过了几年后就回到老家乡下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种种菜,赶赶集,走走亲戚,有时也会抽空回原单位与老同事聚几天。日子说不上多好,但也还算平安!
三年前哥哥的离去对父亲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时间身体还算不错的父亲恍惚瞬间就老了,要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事真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从那以后,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去年动了一个小手术后,父亲的身体日渐衰老,今年年初在赶集路上摔了两次后,母亲不再让父亲去赶集了。
今年父亲节那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在家也摔跤了。突然间头晕就站不住了,然后就倒在地上了,可惜母亲也老了也扶不起他来,后来他自己躺在地上头脑慢慢清醒了才爬了起来。听母亲这样说,电话这头的我真的是担心,可是除了祈福让老天保佑外,同时也觉得无奈,毕竟我们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除了让二老注意身体外,也不能做什么。
有时候在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规则面前,一切的语言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其实也不知道能做什么,除了苛求老天保佑外,一切似乎只能听从天意。母亲在电话那头还让我们做好准备,其实我明白她老人家话语中的深意。
只是除了听从天意,任何人也不能阻止自然的规律。不过,还是在心里期盼母亲担忧的事越晚发生越好,在一日且是一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