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让生活在经济贫困状态下的群体共享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促进了共同富裕,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然而,这个群体更需精神上的“精准扶贫”:集聚在普通高中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学困生”群体。
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里的“平等”不仅仅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也意味着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而这所有的“平等发展”都依赖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包括“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公平”。学生享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权利,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但是由于家庭背景与个性差异,教育的结果也就有了差异,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等级层次,同一所学校也出现了清北班、实验班、普通班的分层教学。
尽管“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最后到高中层层递进大浪淘沙,教育的最大难度凸现在普通高中里:重点高中有优质生源,学业跟进不费劲;职业中学升学压力不大;而普通高中却有德育与学业的双重挑战。
就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以打工者居多,婚姻状况不美满,有的班级60个学生就有一半多处于单亲或组合家庭。同时,因为家长与孩子聚少离多,良好的习惯养成不到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不敢惩戒学生,“要求”不能得到“落实”,听之任之惯了,造成了他们目前学业“差”个性“懒”的特点。
三年后这批学生将成为社会的公民,他们在高中阶段能否得到转变直接影响以后作为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经济能不能独立抑或30年后会不会成为政府“精准扶贫”的对象?能不能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
所以,普通高中的德育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压力。德育先行,这些学生才能获得学业进步,最终获得习得专业技能的机会,成为自食其力甚至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而从事这项艰苦事业的普通高中老师们却不一定享有“教师公平”,他们是整个教育生态链里最辛苦的群体。在招生竞争态势下,普通高中会被同行重点高中污蔑为“垃圾学校”,试问这些进入普通高中的“垃圾”是谁制造的呢?普通高中的老师就该去付出?他们也是人!他们从不缺乏专业精进的自信;他们是专业的挖掘机,从不停歇地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面对有史以来让我们感到最头痛最需要管理力度的一届学生,我们陡然发现“灵魂的工程师”太匹配我们这个教育群体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我们要把“懒惰”变成“勤奋”,把“敌视”变成“友善”,把“固步自封”变成“勇于改变”!
作为普通高中的老师,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正在经见国民素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