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东方甄选的事件落下了帷幕,刚刚看到消息,董宇辉升职了,成为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文化助理,兼任新东方文旅集团副总裁,真正成为了高管,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一个有名气,没名份的打工人。
这件事本质上还是由于董宇辉名气太高,但是在企业内部却没有职权,导致很多同事心态失衡,觉得凭什么都是一个职级的,你却待遇比我高?
老俞这次的处理手法堪称闪电般的快,而且一下子能切中要害,先是快速免职小孙,因为这是当前的首要矛盾,得罪了太多的消费者,小孙不下台,消费者不可能满意。董宇辉的职级是丈母娘粉丝们关注的点,老俞也是快速解决,授予实权职位,只对自己汇报负责,算是给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件事之所以能发生,本质上还是公司治理层面出现了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第一,内部管理混乱,CEO才不配位。
东方小编之所以能在评论区置顶那个有关小作文归属权的评论,表面上看,是不满功劳被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所以跳出来鸣不平,更深层面是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公平,但是再往深层考虑,小编的行为其实都是上层的默许。
其实从新东方到东方甄选,企业文化的核心一直没有变,就是要无限弱化个人在公司的影响力。从去年6越9日,董宇辉爆火以来,东方甄选一直都有去辉化的意图,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整个企业文化决定的。
东方小孙作为CEO,其实心态一直没有调整过来。去年新东方把桌椅全部捐了后,开始试水直播带货,但是前期很不理想,小孙有两个月都不敢来公司,压力山大。幸好董宇辉终于火了,挽救了整个新东方。
自此,董宇辉开始成了东方甄选最著名的人,名气要盖过CEO小孙,这对于小孙而言,在心态上,是一个更难调整的变化,特别是董宇辉之前只是一个英语老师,属于小孙的下级,一下子风头盖过CEO,这对于小孙这种传统企业出身的CEO而言,是非常别扭而且很没有安全感的。
所以,小孙有着非常强烈的去辉化的企图,无论从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皆如此,小编是小孙的嫡系,不然怎么可能会有账号的管理权,小编完全能明白小孙内心的想法,其实这也是全公司的共识,小编能多次在评论区发布留言,这说明要么是被上级授意的,要么是企业内部管理失控。
但是小孙的手段太低级了,一下子就被网友们识破了,而且这也说明了小孙作为传统企业出身的CEO,对于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还想用以前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其实小孙这种人,在整个职场中,具有普遍性。
小孙最大的特征是川字纹,这个应该是经常性皱眉造成的,小孙年龄不大,还不到40,但是额头的川字纹已经很深了,这个我个人猜测,他日常工作中,应该是喜欢通过皱眉等面部表情来给下属压力,其实这种本质上还是自身能力欠缺,无法让下属完全信服,只能通过更高一层赋予的权力去压住下面人,还是属于披着现代外衣的封建地主。
我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老板和小孙很像。
有一件事,当时公司是单双休制度,全年大部分时间是单休,夏天最热的那一个月是双休,到了最后一周了,本来那一周是员工的最后一个双休,但是老板突然决定,让我和另一个同事提前结束双休,周六照常上班,还给人事打了招呼,如果第二天我们没来上班,按照旷工来处理。
当时是因为公司入驻了一个团队,是做某类产品电销的,给老板建议说,他们之前从来不双休,全部周六加班,老板本来是想全员都提前结束双休,但是又怕惹众怒,就从我这开始。其实本质上还是想展现自己那种说一不二的威严,我让你双休,你就能双休,我让你提前结束单休,你就得听我的,乖乖提前结束。老板其实还是以为自己是古代的藩王,那种对于权力的欲望溢于言表,这其实和东方小孙一样,为什么小孙在直播间能干出给消费者开会扔手机的举动,其实都是一个原因,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员工是自己的家丁。
那天周六我和另一个同事照常来上班,那个同事帮我买了早餐,鸡蛋油条和胡辣汤,有一说一,那个鸡蛋油条真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家,酥脆可口,店在大明宫西那块,但是我一直没时间去二次品尝。
那天一整天其实都没啥事,和同事聊天,聊人生、聊理想、聊未来,聊着聊着,突然产生了一种离职的想法,不过那时是22年9月底,离过年还早,所以只是想了一下而已。
还有一件事,公司每天是1小时40分钟的午休时间,从11.50分到13点30分,有两次,是让我在午休时间去外出工作,我当时挺纳闷,这事又不急,非得占用我的午休时间吗?我后来真的去认真分析过老板的心理,其实就两个原因:
1.占便宜心理。午休时间是属于员工的,上班时间是属于公司的,我能占用你的时间去为公司干活,这本身就是利润的一种体现,苍蝇再小也是肉。
2.权力欲望作祟。我是老板,你是员工,你就是我的家丁,我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因为我付工资给你了,你就得服从,这种心理,其实国内绝大多数私企的老板都有,没办法,大部分企业主,其实本质上都是披着现代外衣的封建地主。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这种行为其实很low,反映的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映射出内心的无能,作为员工,我不会当面直接去反驳,因为这划不来,但是这不代表我内心去信服,相反,从这一刻起,我不会把这里当作久留之地。
从公司层面来讲,这样的老板,格局很低,在如今的商业领域,劣势非常大,基本上不可能带领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只能吃老本,如果再出现几次决策失误,那结局真的难料,作为一个打工人,秉持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理念,肯定要早点做好准备。
从个人层面来讲,打工人与这样性格的老板去相处,会非常累,基本上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系统化决策,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一拍脑门就是一个想法,很自负,但是有时也会盲从他人,经常会出现,外人一句话,立马就跟着走了,我仔细分析过这种现象,其实本质上是媚外,觉得外来和尚好念经,公司内部全是草包。之前,老板本来是打算将整个销售团队全部裁撤,引进外来“先进”团队,但是由于更上一层反对,此事作罢。
后来,老板亲自管理销售团队,工作了15年的销售总监辞职离开,后来几个销售总监的心腹,也陆续追随而去,当然这是后话了。
迷信外来和尚,本质上是自卑的表现,一家企业能发展到今天,肯定会有很多成功的原因,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不能因为面临困难就对之前进行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这是不理智的。
去年7月,老板的亲戚推荐了一个团队,整体入驻公司,打造新电商业务线,其实就是电销,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子公司,那个团队三人组分担总经理、副总经理、销售总监,向老板汇报。
我和几个同事都被划归到了这个子公司,当时这个子公司的总经理,是个混混出身,当时狐假虎威,诈我们几个,说,你们的几个的劳动关系全部已经转到我这个公司了,你们以后要服从我的指挥,如果完不成销售任务,全部走人。我当时心说:哪来的傻子?
我和这个团队三人组产生的第一次对抗,是那个混混要强迫公司所有人用身份证办手机卡,全部上交公司,用来进行电话营销,我当时在群里直接说明,不可能,我的身份证不是给你用来做违法的事的,当时算是剑拔弩张,后来老板出来打圆场,说这几个人就不用办了。总的来说,我也没算白出头,总算保下来了几个老同事,后来的事证明了我当时的抉择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后来真有几个新招聘的职场小白,由于电话打得太多太频繁,被运营商标记了,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到本人,只能说,职场险恶,别轻信他人。
这事过去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这家子公司的法人是我的另一个同事,但是这个同事很谨慎,知道这个团队三人组所做的事后,产生了很大的不安全感,还咨询了律师,非常坚决的要更换法人,当时老板给我打了个电话,想让我来当,我当时心情很震惊,也很莫名其妙,我心说,我比谁都了解这里面蕴藏的风险,你是咋想的,让我来当呢?我很明确的拒绝了。我事后分析过,为啥老板明知道没有人愿意出任,依然还要挨个问呢?其实这还是权力思维在作祟,以为老板亲自下话,会有人主动迎合的,可是,在如今的职场,有几个人会因为迎合老板,而把自己置于风险中呢?
大家还记得郭麒麟吧,继母要把法人让给郭麒麟,但是郭麒麟婉拒了,说还是让弟弟来当吧,其实这两件事没啥本质区别。
我只能说,国内企业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公司治理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这次东方小孙用自身实例向大家证明了,以前的老一套在如今真的完全不好使,而且会产生反效果。
第二,CEO的个人能力与视野决定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这次小孙直播间给消费者开会事件将本次小作文风波推上一个新高潮,我想,这应该是他始料未及的,本来是出来道歉的,没想到却引起了更多消费者的不满。
这本质上还是因为小孙没有及时的去学习新事物,依然用以前的老办法去处理问题,但是如今面临的环境、对象皆出现了重大变化,而小孙还没有发觉,太过于迟钝,终于品尝到了后果。
如果小孙在做决策前,能深入思考下,使用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管理学的工具提前做一些分析,是能避免一些后果的,但是小孙应该是直接拍脑袋决策的,也没仔细考虑,就觉得出来说明情况,也没做好一些准备,直接把在企业内部的一些习惯带到了直播间,直接炸锅了。
这也说明了,国内大部分企业,CEO日常做决策,真的就是一拍脑袋就决定,其实这样风险非常大,经营企业如同领兵作战,一此决策的失误,会引起非常大的后果。
我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二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巴巴罗萨行动完全出乎世界预料,一日之间,就击破苏军防线,深入纵深几百里,转眼之间就打到了基辅,此时驻守在此的苏联西南方面军面临着是战是撤的抉择,在基辅决战,容易被切断后路,隔绝补给线,撤,莫斯科不同意,在摇摆之间,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从斯摩棱斯克杀了过来,这下,西南方面军彻底被包围了,一战损失了50个师,85万人伤亡19.32万,被俘65.2万,而德军50万人,伤亡13.2万。
这就是决策失误的后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从战役层面看,苏联输的很彻底,德军赢的很漂亮。但是从战略层面看,输家确实德国。
本来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是要直取莫斯科的,但是被小胡子强行调往基辅,错失了入冬前拿下莫斯科的机会,导致了莫斯科有足够的时间从远东地区调集援兵,最终赢下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不过当时西南方面军肯定没有这么深的战略思维,只能说碰巧输了战役、赢了战略。这个决策对于德军而言,也是非常大的失误,莫斯科一战而败,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士气。
企业决策同样如此,一个失败的决策,能将企业带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东方小孙这次在直播间给消费者开会的决策导致东方甄选股价蒸发了几十亿,粉丝量几天之内减少了几百万,还有愈演越烈的趋势,最终还是靠老俞亲自出马,免了小孙CEO的职位,又给了宇辉提升了职级,然后才安抚住了广大的粉丝。
如果老俞反应慢一点,可能这个事会往无人能预测的方向走。
我再举一个我自己经历过的案例。去年12月,感冒药很热销,当时企业有线上渠道,也有线下传统渠道。
线上渠道是京东店铺,线下渠道是传统的批发公司、连锁药店等等。
去年12月感冒药的热度有多火呢?这么说吧,只要你有货,不管有多少,都能销多少,线下客户给出的条件是支付现款,有多少货要多少货,整箱整箱的要,一次能要一卡车。
而线上京东店铺,当时的电商运营给老板说,他认识京挑客,有很多资源,可以依靠挑客,来完成线上爆单,老板一直都想在新渠道上有所建树,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于是做出了一个千古名策:禁止卖给线下,所有货全部供应线上。
线上的营销成本是很大的,要给京挑客分成60%的销售额,剩下的40%销售额,要支付快递物流费用、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损耗成本等等,还要预留企业利润。
关于这个给京挑客60%的销售额分成,这是我这次亲身学到的一个普通人如何改变命运的的方法。
我曾经问过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咨询过,这个比例是否不合理,那个朋友说,这个比例太高了,很离谱,一般而言,京挑客的比例不超过20%。
其实在去年底那个时间段,货物销售的好,和京挑客没多大关系,完全是短时间内的巨大需求导致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失衡,供不应求,决定企业销售额的,只在生产端。
当时公司电商运营在这件事中真真正正暴富了。刚开始的京挑客是第三方,但是随着销量的递增,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与之前的京挑客结束了合作,重新找了一个新的挑客,一个同事后来查了下,这个挑客就是那几天新注册的,不出意外,就是电商运营本人的家人或者朋友,于是整个赚钱链条就此打通,京挑客建群,吸纳消费者,在群内发布货物购买信息,消费者在京东店铺下单,达成交易,京东按照电商运营设置的60%的分成比例给京挑客打钱,整个过程完全合法合规,60%的比例也是老板亲自批准的,从外界来看,根本挑不出任何漏洞,虽然当时公司很多同事都看明白了这其中的门道,但是老板不明白。
我个人粗略估计,电商运营在这上面直接收益高达几百万,所以普通人真的遇到这么一次机会,就能改变命运。
这件事结束后,也快过年了,财务在统计销售数据时,发现,丢失了将近8万盒货,基本上损失在了物流运输环节。
我记得当时销量火热,快递点根本打包不过来,于是老板强制要求所有员工回到厂区,连着包了3天,每天都是从早包到晚,仓库也没暖气,很多人都因此病倒了,我记得我一个哥们,身体素质极佳,三个180啊,1米8、180斤、180mm,第一个病倒,然后带病工作,坚持战斗,我被我哥们的战斗意志所折服,心中默念典韦的口头禅:彻底疯狂,然后打包的速度快赶上露娜月下无限连了。三天后,销售高峰也过去了,我们都离开了厂区,回到西安。
回到家后,一个同事第二天上午突然问我:你咋样,她已经有点不舒服了,体温计预警了,我当时还没有啥不舒服,就说还好,结果真的是怕啥来啥,当天下午,我就倒下了,在被子里捂了两天两夜,才慢慢恢复过来,然后看着朋友圈里面,同事晒的照片,她孩子也病倒了,看着令人揪心,大人们皮糙肉厚,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孩子真的是受老罪了。
那几天,我和几个同学在群里聊天,一个同学劝我说,我不太适合这家企业,企业文化和我的性格也不相符,其实我自己也意识到了,从公司回来,我就已经下定决心,过完年后离职。
今年2月底我正式离职,但是直到这两天,恰逢东方甄选事件,我才真正的去对去年年底的经历做一次复盘。
那次老板决策,最终令企业付出的成本很大。
首先是机会成本。如果当时全部把货物供应线下,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损耗,线下客户全是提前打款,只求发货,还都是一车一车的要货,这种赚钱效率比起全员在车间一盒一盒包快递,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令人捧腹大笑的是,有的客户把款都打到公司账上了,竟然还被退了回去,反倒是要去赚那一个月后才到账的电商零售货款。
此外,也错失了和渠道搞好关系的机会,在这个行业,渠道永远都是强势的,关键时刻,厂家放弃拒绝渠道,反而去拥抱电商,可以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电商哪来的用户黏性?谁家便宜就去谁家。等到这一波过去后,再想和渠道进行深度合作,几无可能。
其次是损耗成本。8万盒丢失的快递只是其一,后面还有陆陆续续被用户退回来的,因为说白了,用户的需求就那几天,那几天没收到货,等到货到了,病早好了,当时快递的运力几乎到极限了,很多货都卡在配送环节,因为小哥也病了。
还有就是额外成本,整个销售额的60%被京挑客赚走了,就剩40%了,还要支付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因为当时有一款原材料非常紧缺,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最终是靠着一个同事的人脉,从外地高价采购的,不过这也导致了出厂价飞涨,直接击穿了40%的销售额。
最后就是其他成本,在这件事中,几乎所有同事都因此而病倒,还导致厂区的同事集体病倒,影响了生产效率,间接的迟滞了企业追赶销售高峰的步伐。
老板的这个决策,在我看来,和这次东方小孙的决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共同点是:只考虑到了自身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利益。
很多人都觉得小孙之所以做出在直播间开会的决策,是因为笨,其实不是,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产生的决策,
老板是很典型的富三代,30岁出头开始接手企业运营,这种案例在国内很常见,因为民营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第三代如何去继续保持企业正常运营。
很多人都认为,民营企业,就是老板自己的,所以老板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其实这不对。
民营企业也有很多股东,是股东利益的集合体,而CEO其实是有自身的利益的。
老板的首要目标是向董事会证明自己,有能力去管理好一家企业,有能力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带领企业更上一层楼。企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赚钱。
从去年年底的那个决策中,能很明显的看到,老板的决策心理。
因为传统的线下渠道是之前就有的,即使赚了钱,也只能证明之前的模式很好。而电商渠道是老板亲自开辟的,属于老板的面子工程,必须进行大力扶持,至于赚钱,那是后面才考虑的,所以这也就能解答,为什么明明把货卖给线下,既省事还能多赚近千万,老板却依然不为所动,执意把货供应线上,本质上还是利益关注点不同。
这其实不是新鲜事,本质上是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矛盾,只不过在这件事中,即使是企业自家人员,也有着与企业不一致的利益追求。
家族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远的不说,国美黄光裕的例子还历历在目,如今,企业的接班人也会做出与企业利益相悖的决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民营企业治理,真的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老一辈企业家的老去,第三代接班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职业经理人其实并不适合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前不久辛选CEO管倩与辛选的台柱子蛋蛋的矛盾,直接摆上了台面,最终双方很不体面的分手,令人感慨万千。
未来,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位子会传给第三代子孙,但是如今整个商业环境和上世纪末期又完全不同,怎样才能在守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每个接班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个案例其实值得学习研究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全员打包快递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进行优化,提升效率,比如引入流水线概念,几个人折纸箱,几个人装货,几个人打胶带,几个人贴快递单,这样肯定比所有人先集中精力做完一个环节效率要高。
其次是《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即使在运营层面进行再多的优化,也无法对整个事件的结果有多大的改观,因为本次的营销决策就是失误的,哪怕基层员工效率再高,也无法弥补上层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这就是典型的妄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再次是《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案例中,能非常鲜明的看到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需求曲线的变化导致供需平衡点发生变动。
最后就是《企业伦理》方面的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既创造了社会财富,也使用、消耗了各种资源。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社会生活。现代企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更是一个文化实体,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
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去年底的那次集体打包快递的过程中,本质上就是老板为了自己的私心,不惜牺牲整个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健康,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很罕见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是优秀的管理水平?是独一无二的产品?还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员工?其实都不是。
我国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谈不上所谓的管理水平,产品同质化也很严重,也很难招到优秀的员工,但是为什么他们依然能存在于如今的商业大潮中?本质原因是在某个时间点,他们做对了一些事。
改革开放后,整个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只要企业能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就能快速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消费者分层明显,即使小企业,也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不过由于之前积累的老本,也足够企业去生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企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各种劣势,却依然存活于市场的原因。
企业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做了正确的事,而非正确的做事。
所以这也揭示了,为何很多老的企业,传承到第二代、第三代手上时,都慢慢不如当年了,娃哈哈、老干妈等等都是如此。
当年能成功,是因为环境,如今走下坡路,依然还是环境,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虽然我离职已经大半年了,但是这个案例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是2021年考上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在学校期间也学了很多管理类的课程,但是毕竟纸上学来终觉浅,虽然在课堂上,老师也提供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案例进行剖析解读,但是终归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看个大概,而这次亲身经历的案例,让我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融会贯通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亲身经历,可能我的硕士生涯最终仅仅只是得到了两本证书,课堂所学随着毕业,也慢慢淡化,不会对企业管理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挺感激我之前的这个老板的,没有他,我不可能遇到这么一个宝贵的企业管理案例,虽然经过了这个案例,我对他的看法从敬佩变化到无语,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感激。
老板是一个很有企图心的人,想做出一番成就,但是问题是,自身才能无法支撑起内心的理想,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我一个同学是做电商运营的,我介绍了他们与老板认识,想看看有没有能合作的地方,但是最终合作没有成,前段时间,我和同学一起吃饭时,才了解到了大概。
当时其实双方谈的很不错,快要达成合作了,但是老板提了一个要求,要我同学将整个团队搬到公司来,这个要求,我同学拒绝了,因为毕竟他也是在职场打拼十几年的人了,能看明白这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适的时间,将同学的团队挖走。
有一说一,想法很好,但是吃相太难看,也太心急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板挺聪明,想的也很长远,但是这仅仅只是小聪明,真正的聪明是能在不知不觉间把事情做成,而不是刚一开口,就使对方产生的极大的防御心理,而且被瞬间识破目的,这个小聪明本质上是贪心产生的短视。
本质上依然还是那种封建地主思维,商业合作讲究共赢,还没合作就开始给合作方挖坑,这个不可能长久。
老板很喜欢多元化发展,从去年开始,落地了很多个项目,看着非常的风风火火,但是如果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其实这些都是在用数量来博成功概率,说白了就是自己也不知道哪个能成功,多弄几个,说不定就碰对了。
多元化对于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一般而言,多元化基本上都在大型企业里比较常见,在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弊大于利,主业还没起色,副业一大堆,中小企业最大的机会是聚焦,而不是分散。
我今年2月底离职后,做起了自媒体,我离开前,公司已经组建了自媒体团队,也要发展自媒体,还专门成了一个自媒体公司,当时老板找我谈话,想让我加入这个自媒体公司,但是我婉言拒绝了,其实我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我并不看好他们,妥妥的草台班子,没有自媒体的基因,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不可能在这上面浪费我的时间。
后来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开始了全媒体运营,大半年的时间,全网粉丝超过10万,其实这真的不算啥,只能说是刚入门的初级水平,但是我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有了对比。
老板那边的自媒体团队,有摄影、剪辑、文案、直播、运营、行政等等,超过10个人,运营的平台有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等,但是几个月下来,断更的断更,销号的销号,只有几个公众号还在更新,但是阅读量也是惨不忍睹,大部分一篇文章个位数阅读,好一点的,经过公司集体转发朋友圈,能有几百的阅读,可是,我自己光10万+就有好几篇,8、9万的也不少,即使少的,也有上千的阅读量,我随便拿出一篇,光阅读量就能顶你所有公众号加起来一年的总阅读量。
自媒体这个行业,不是你随便招几个人就能做起来的,我一个人顶你们100个团队都绰绰有余,虽然我在整个自媒体行业,不算什么,但是和老板他们比起来,我真心自豪。
人,不能只往前看,前方道路曲折,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我们必须时不时的停下来,朝后看,看看还有很多人在艰难的挣扎,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你的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这就是自媒体的奥妙,个体的能力在这一刻彻底得到展现,一个刚入门的个体就能碾压一整个公司,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东方小孙之所以这次犯这么大错误,其实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宇辉这个个人IP,是不可替代的,不是招几个新主播就能慢慢去辉化,现在的东方甄选和当年的新东方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当年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如今,只能起到反作用。
我曾经总结过我过去几个月的经验,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我读MBA期间学到的知识。
我在选择自媒体赛道时,结合了自身的优劣势及当前市场上存在的机会及威胁,最终选择了军事与历史赛道,这其中所用到的知识就是SWOT分析法。
很多做自媒体的人,起号前经常会卡在方向选择这一步,很多人没有思路,看到什么内容火就去拍什么,这样其实很难做起来,在前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方向,这样才能长期坚持下来。
当你开始起号后,如何去写文案是每个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没有内容的持续输出,谈何自媒体?我刚开始压根就不会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棍子,没有章法,后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了白老师的课件《社会科学方法论和MBA论文写作》,学会了科学的去选题、搭建结构、夯实内容,终于,在五月份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第一篇公众号爆款文章,7万+的阅读量,同时在其他平台上,该文章破10万。紧接着,公众号上第一篇10万+、第二篇、第三篇接踵而来。
从五月份开始到7月份,我写了差不多近百篇文章,总字数超过10万,这也为我8月份开始着手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天时间,5万字初稿完成,后来经过数次修改,终于胜利完成了答辩。
在日常运营自媒体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有价值这三个字不是闭门造车,自己认为的,而是要得到读者的承认,在这个环节,我的《营销管理》这门课的授业恩师李老师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这门课中,我学会了如何去进行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如何去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体现内容的价值。
举个例子,我经常会写一些有关解放战争中各部队番号来源与传承的文章,有很多读者会拿出家里的烈士证,让我帮忙寻找爷爷曾经的部队,于是我查阅各个野战军战史资料,终于将某支部队从成立到如今的历史梳理清楚,帮读者圆梦,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当然,不单单上述课程,我在MBA生涯中,所有学到的课程,都令我受益匪浅,包括会计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伦理等等。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也接近了尾声,在此,我简单介绍下我就读的学校。
我2008年-2012年就读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有8年时间在职场打拼,但是也没取得能拿得出手的东西,2020年6月,恰逢妻子怀孕,于是辞职回家,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复习考研,2020年12月底参加了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继续在母校就读工商管理,随着孩子的出生,我也通过了复试,于21年9月底,重新踏上了西北大学的求学之路,此情此景,仿佛回到了13年,2008年的夏天。
这两年半的学习生涯,收获很多,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读MBA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其实不单单如此,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商业规律,都能用MBA的知识去解读。
当年之所以选择西北大学商学院,看中的是底蕴,在西北地区,西大的经管百年不衰。
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环境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上一代人可能在一个企业就是一辈子,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可能在一家企业干到老,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不想当一辈子的打工人,在未来,个人IP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商业重构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机会,如何做一个经久不衰的个人IP,需要我们自身有很强的商业分析能力,这就是读MBA的最大的意义。
个体户时代已经到来,个人IP的效应已经开始超越企业,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东方甄选下单,还不是因为董宇辉能提高非常大的情绪价值,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情绪价值是消费者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花了2天时间,写了这篇感想,在此与各位同学分享,最后,也向母校所有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