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饭有时候都吃不饱,水果那更是稀罕物件,偶尔年节的时候吃一点,自己偶尔在田野里打打野食,什么桑葚、枇杷,从小到大除了偶尔有个头痛脑热的,好像各种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也没有发生过。我身边更有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我岳父。当年他和母亲两人是开水果摊的,卖相不好又舍不得丢掉的水果都给我岳父“消灭”掉,久而久之,我岳父对水果避之如瘟,自成年之后就绝不吃水果一直到今天。老人家每天公园里拉琴唱戏,除了有点“缺心眼”以外,也没看出来缺什么。
不知从何时开始,传来一股“水果风”,什么维生素有多重要,纤维素有多不可缺,什么每天一个苹果,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水果好像突然从“龙套”变成了除餐食之外的“二号”,地位一下提高了很多,而且从可有可无,变成了每日的必需品。每个家庭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必须保持水果的不间断供应,每个小区里面,也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追着孙辈喂水果的景象,大家好像潜意识里面认为水果摄入不足将直接导致身体疾病。于是,在这些群体意识下,水果变得无孔不入,奶制品、烘培制品、零食等等都有水果的身影,更有甚者,在一股台湾的“养生专家”的教唆之下,水果直接干翻了老大,坐上了宝座,有些减肥的人士干脆不吃正餐,光吃水果,或者每天抱着水果汁咕咚咕咚,喝得两眼放光,连带着各种品牌的榨汁机也热销的一塌糊涂。
可是有没有人想过,什么是水果?水果的特性是什么?应该怎么吃才合适?
吴伯凡老师曾经专门做过一期关于植物的节目,其中特别谈到植物为了繁衍的需要如何克服“不能移动”的困难,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撒播大地的。其中涉及到一个个很简单,但是却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水果的果肉大都是酸酸甜甜的,柔软多汁的?
植物为了繁衍,必须要让自己的种籽可以到处移动。这就需要依靠动物的帮助,比如野兽或者鸟类。水果的酸甜、多汁是为了吸引动物来食用的目的,就好像坐上了移动的列车,但是光上车不行,还得考虑下车的问题,另外,植物的种籽在动物的肠胃里面长期待下去保不准会被强酸性的环境腐蚀消化掉,因此,需要水果还具有一种下利(也就是腹泻)的功效以减少种籽在动物消化系统中停留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的水果的特性是寒凉的,是夺人阳气的。
所以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给水果定过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其中的五果对应的是枣,李,栗,杏,桃,也分别与不同的季节相匹配。也就是水果可以吃,但是只能是辅助的,不能过量。水果的选择也应该按照地域和季节来进行。现在由于冷藏技术和设备的盛行导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水果,什么泰国的芒果、美国的车厘子,夏天吃去年冬天的苹果、梨,这样当水果被摄入体内之后所带入的信息是混乱的,无序的,身体将无所适从。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个“阳虚阴实”的社会,这个结论真是精辟。由于无节制的大量的冷饮、水果等寒凉之物的摄入,必然造就阳虚,阳虚后必阳不制阴,所以阴实。大家在自己周围看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这年月小病中鼻炎得的多,大病中癌症得的多,这都跟“阳虚阴实”有很大的关系。
那有人会问:我吃多少水果合适呢?你试试一周吃一个苹果,看看会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