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冷冰冰的说:“肉体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关于生命的阐述,我喜欢冯骥才的温顺优柔,可是更喜欢戳中心灵深处的蔡崇达。关于父亲的作品过文章看过不少,初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尚且年幼,不知何为父亲的形象,也没有想过父亲是怎样的存在于心中。而在步入大学后拾得《皮囊》一书打开阅读,才知心中那个灰暗的灯塔便是父亲,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的存在我心中。
皮囊是什么?封面让我呆滞的思考了一会儿,皮囊就像是这本书的封面一般?局限于躯壳,还是于一张张光鲜靓丽的外表?读过的这本书后你大概就会知道皮囊是包裹灵魂的躯壳,也可以是承载灵魂的工具,让你在无处安放的时候得以休息、释然、坦荡。像文中的太姥说的一般:“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皮囊于众生,即是负累,又是温暖。而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人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便是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内心更加强大,安稳。它不同于载着面具的人心,皮囊可以让我们或多或少的看见岁月留给一个人的印痕,就像是被车马碾压过的土路。而戴着面具的人心永远让人无法直视,刺眼的很。普通人难免会有痴、贪、嗔、喜、怒、哀、乐,生活中的父母也一样。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可以将他们无限扩大,也可以无限缩小,这将取决于皮囊与灵魂的磨合度。父母是平凡的,平凡到死了便会被人遗忘,可是有很伟大,让我们长大后可以倾尽一切去保护他们。父母会看着他们的父母慢慢的老去,我们也是。文中太姥、父亲的处事方式让“我”陷入一种思考,这种思考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无限遐想。
有些大大咧咧的人一遇事儿就胆怯,有些人则是大大咧咧一辈子谁也不怕,太姥属于后者。“外婆突然撒手,阿太(太姥)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们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可是太姥不以为然,一个人跑来跑去。人活一世,终有一死,太姥舍得失去灵魂的皮囊,舍得死亡,这也是她能放得开的原因。我试想太姥如果遇到危险事件的话,一定是那种能冲上去见义勇为的,因为太姥舍得。皮囊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伺候。太姥和“我”的母亲一样坚强,可我还是见过她们哭。对待生死与对待生活不同,生活中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不怕死亡,可是害怕失去亲人的陪伴。人活到了一定年纪了,价值观会有所改变,对生死、对生活。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我们在成长,总想着能够像太姥一样坚如磐石。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比起太姥,母亲身上更多的是平凡人的身影。阿太道出了生命的本质,而母亲阐述了生命的意义。皮囊之外的楚楚衣冠能显现出那么一点灵魂所有的魄力。盖房子不仅仅是为了在小镇上成为骄傲,更是为了残疾的丈夫和儿子,想让这个家庭看上去没有输过,没有比别人低过一等,反而更加的健全完整。母亲的这口气缺不得,也是因为这口气这个家一直在艰难中努力着。2017年父亲突发脑梗,亲戚们都来了,在重症监护室待了四周。母亲给我和哥哥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你爸站起来,没他在的话这个家撑不住,我也活不了。”说罢母亲便给老家打电话,那通电话像是聊了一世纪,明天就给打钱了。母亲往往再生活中扮演着很小的角色,虚伪、胆怯,可是一个家没有了这个女人的话,很难发光。母亲是坚毅的,是一个完整家庭的筑造着。
“父亲”瘸着腿站在门口骂骂咧咧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我父亲是这样的,文中的父亲也这样,看书最怕在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一章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推荐这本书的朋友叫我留在最后去看,我顺从。整本书看完再返回去翻“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时,才懂得朋友的用意,她是怕我泪流不止。我看着看着眼里浸满了泪水,倒头侧躺在床上,音乐声放到最大,哭的很伤感。我父亲从2017年生病开始脾气变得特暴躁,却会因为起不来而哭的异常窘迫。前半生即使经历过大风大浪,可日子过得是安稳,真不知道上天是怎么想的,让我那善良的父亲遭受如此的痛苦。父亲的这具皮囊下的灵魂是淳朴且善良的,让我骄傲的楷模。
生活是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似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让我们活成最适合的自己。迷信的太姥、虚伪又坚毅的母亲、生病时窘迫又可爱的父亲这样的角色在芸芸众生中显得异常渺小,可是在作为儿女的我们心里是伟大的。每天都有人会经历生死离别、喜怒哀乐这虽是人世间的常态,但每个故事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情世故之后的皮囊下的灵魂有的是成长、有的是逃避、还有的将面对死亡的到来。《皮囊》这本书写到心里去了,每个文字都像是从骨子里刻出来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