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天经地义,而我上初中时才知道粽子是什么样,奇怪吗!再想想也不奇怪,中国的市场经济是80年代才大张旗鼓地开始,而我这样的70后,很多东西都是上了初中才见过,粽子就是其中一种东西。
小的时候很少过端午节,那时候条件不好,家里有白面吃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花样?大概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好了一些,吃的种类多了一些,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糯米。有了糯米,我奶奶才开始做米糕。
米糕是端午节做,奶奶先是把糯米淘好,平铺到一张白布上,再在米上面散点红枣、葡萄干,然后用布把米包好,放到锅里蒸。蒸好后,把布拿出来,放到案板上,然后把布揭开。糯米发粘,就用手沾水把布揭开。
我记忆里每到端午节就可以吃到这种米糕,父亲说这节日是纪念屈原的,课本里也说过屈原的故事,但对一个孩子来说,远不如米糕记忆深刻。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好像是父亲给我找了本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书,里面有几篇文章我现在还记得,一篇是写金丝小枣的,一篇是写嘉兴粽子的。嘉兴粽子的作文里描述了粽子制造的过程,粽子的种类,通过那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粽子是用粽叶包的,粽子里面不单是糯米,还有其他的东西。
上初中的时候,大概是物流运输和冷藏发展起来了,我在市场上第一次见完整的粽子,绿色的三角形的粽子,有煮好可以现成吃,那时候种类也不多,就是包个红枣之类的。
再到后来,超市里的粽子种类就多了,栗子的、叉烧的、八宝的、等等诸多种类,而且也不用等到端午节,一年四季里,超市里都有卖的。
朋友送了我一份巴里坤的八宝饭,那里的人端午节不吃粽子,吃八宝饭,放的是花生、红枣、葡萄干等,放到糯米里一起蒸。想来西域关外之地,不产粽叶这样的东西,当地人就改良了一下,换了种做法,久而久之,就成了风俗。
我觉得中国之大无法言表,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变化多点反而是件好事,粽子做不了,就做八宝饭也蛮好的,都一样反而没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