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每天写点文字已经10天。这十天过的也不容易。每天晚上熬到深夜,白天还要谋生,以至于有几天感觉脑子不转圈,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晚上八九点困意来袭,还强制在电脑上码字。等写完后又来了精神,将文章发到简书和朋友圈,便开始关注阅读量,睡眠也没有了规律,偶尔也会有朋友打个赏,乐呵一会儿。从最初单篇文章40几的阅读量,到今天单篇文章突破500的阅读量,也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刚开始写书评,的确卖劲,把今年看过的几十本书一一找来,精心挑选,苦心解读一些书的内容、架构和写作手法,认真列标题、行文、修改,文章写成发出后,结果是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后来尝试把书评写的故事性些,写了篇《那个叫克蕾尔的女孩——读<偷影子的人>》的书评,阅读量才有了提升。如此看来,读者喜欢阅读故事性的文章。
后来尝试写点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下可好,写起来顺手,一连写了3篇,越写越轻松,俨然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其实什么也不是。后来发现,关于教育的稿件篇篇都有不少的阅读量,有的学生家长甚至打赏鼓励,让我很感动。也分明感觉到,读者对教育的关注比较热切。把这几篇文章发到孩子的初中同学家长群,家长们也不吝给予些夸赞,搞得挺难为情的。
我觉得,教育是巩固现有阶层或者改变已有生活现状的比较公平的途径。家长们自然投入很大的精力。可是,教育是场马拉松,家长不仅仅是啦啦队员,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孩子能够跑多远,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支持。
写过书评,写过教育,接下来写什么,一时间没有任何的头绪。开始质疑自己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虐自己,这期间感冒也没有下火线,足见自己的韧劲。长跑也停下来,可见对这件事的专注,也凸显能力的不足,如果是写作高手,挥手之间即可落笔成文。本想通过努力实现在简书当个签约作者的目标,后来渐渐发现这个平台其实更适合年轻人的创作,从而不在那么迫切。
今晚本打算写曾国藩,也有想写罗马人故事系列书评的想法。可思来想去,终没有付诸实施。主要是人心最难测,人性最易变,人是靠不住的。种种想法扰乱了写作的主题,且对这些想法很无奈,没有说服自己的理由,于是只好作罢。
“做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也能释然。有些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而你又无可奈何,这种挣扎煎熬,如丝如缕,考验着心上有把刀的承受力。这也是一种炼狱。此心不动,心自光明。有些人处事谦和低调,在前半夜想想自己的同时,后半夜也想想别人怎么活。多了“心宜善”的包容。
为什么要坚持写下去?其实应该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用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理论诠释,系统1要求写下去,系统2通过分析认为别写了,于是在这种矛盾中纠结中否定中和肯定中实现自我价值。
生活是刀板,我为鱼肉,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霍霍声中纷飞翻腾,而后鲜美。
今后,每天写点什么好呢?当然是美好生活中的正能量,写出与人有益的文章。在煎熬中摸索写作的规律,体验生活的多样,只要眼有光明,胸有阳光,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劢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