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公众号已是一周年了。52篇文章,32个故事罐头,15万多字,见证着一个梦想从头脑发热到落地生根,也记录着毕业后的间隔年,那些不同城市的漂泊和山野间的冒险。当然,还确幸遇见了五湖四海的你们,看着分享所带来的共同成长,这让我尤为珍惜。
我也不禁在想,是什么让自己对文字有种特殊的感情,虽然更新不频繁,倒也怀着一股倔强和虔诚坚持在写。
也许这棵种子在高中就种下了吧,当年的我远比现在要写得疯狂。
01
春节回家时,我无意中翻看起了那时的随笔,才发现原来在最紧张的高三,自己还天天写,见缝插针地写,一天写好几回。写作,成了我应试教育下为数不多的快乐。
曾经的我敏感而细腻,仿佛对一草一木皆有情,有着无边的想象力、倾诉不完的故事,再细微的感动也忍不住提笔记下。连校道上的烂芒果、嬉戏的孩童、蹒跚的老夫妇,这些简单不过的画面都会被我感情饱满地记录下来。
曾经的我会如饥似渴地看《参考消息》《凤凰周刊》《中国青年报》,随笔里60-70%的内容都在褒贬时政、忧国忧民。好几次在走廊早读,读到百日维新时就忍不住落泪。反正,也不知哪来的抱负,让这个小小少年如此关注着成绩以外的世界,并一遍遍地在写下“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曾经的我会不顾时间地写,尽管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级长,一位自嘲“庸俗”、会嬉笑怒骂的先生。 我们每周都要给他交随笔作业,有的同学会另起一个本子写心事,我倒直率,喜怒哀乐都写在作业里,随他看去。他的个人风格在学生里也颇具争议性,有时我看他不爽,也会毫不客气地怼他。
先生要么大字有力地反驳;要么批注“我知道了,我会努力的”,要么就等到见面时,笑眯眯地敬我一句 “王八蛋”。
但他说得最多的,还是“我相信你”。
是啊,尽管我多次吐槽他教的不咋地,却也千万次感激他如此认真地读我的文字,说我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并在我的梦想旁写下“ 记住你吹过的牛,你以后会很牛的。”
如果能告诉先生,自己还在写作,还在为当年吹过的牛而折腾,想必他会挺高兴的吧。
02
我在高中和大学时代留下了十几本摘抄、随笔和手账,这些文字似乎比什么都诚实地记录着我的变化与得失。
过去的我,出于应试教育下的精神饥饿,会虔诚地阅读、慢慢地摘抄、将喜欢的文字视其为珍宝地朗读、反复咀嚼;现在的我,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连碎片时间都得讲求效率,穿梭在不同的网课中,却少了当初的那份细致和真诚。
过去的我,好读时评,动不动将一切的错归结为制度的错,仿佛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会写下那些愤怒的文字;现在的我,比起某个观点,更相信生活;少了些批判,多了些谦卑;更想沉下气来经历,而不是肤浅地解读,现在也几乎不写时评了。
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为什么在写。
高中时代,写作是繁重学业下的排遣,我一边揣摩着考场作文的套路,一边在随笔里放飞自我。
同样,现在写作成了工作之余的调味剂。说来奇怪,即使我为国际大牌写文案,面向着300多万的粉丝,其成就感却不如写写这个公众号,虽然读者不多,却代表了我的自由意志,讲着自己在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我的价值和文字的影响力,也许是讲述了不一样的印度、呈现了青春的另一种活法。
说白了,我骨子里是一个影响力驱动的人。
高二玩模拟联合国时,就想成为一名叱咤风雨的外交官;到了高三,我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去捍卫公民的知情权,让社会更加透明,倘若当年考上了香港的大学,我很可能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媒体人。
后来我考到了暨大,在这所华南新闻最高学府里,带着一丝失落,转身读了经济,自此告别了一段“理想主义”的岁月,开始少了些呐喊,多了些行动。大学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运营过国际公益项目,服务了广东省800多名孩子,也去过青海和罗马尼亚义教。想到自己曾让一个孩子微笑,那种幸福感就会伴随我好久。我的第一本手账便是从义教那会开始的,因为我又找到了一种记录的冲动。
毕业后的间隔年,我一头扎进了这所叫“世界”的终身大学,独自闯荡印度,也开始通过自媒体分享路上的见闻,鼓励更多年轻人踏出舒适圈。没做成高中梦里的时政记者,我也至少成了一名独立的旅行记者。这让我更相信某种生命力量的流淌,不要怕试错,因为再兜兜转转,我们总会找到更适合的方向,就算这条路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一条。
这七年来的文字,如时光机般带我看到了自己不同阶段的梦想,以及一个相同的内核——我希望连接自我和他人,为脚下的土地带来一点积极的影响,不管或小或大。
03
不久之前,朋友和我分享了这么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
这些平凡又承载着人生重要决定的时刻啊,就在我们20多岁时达到了峰值。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就已在这变化的旋涡里。曾经一起读书的少年,眨眼间就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
于是,我更想在自己二十几岁时继续坚持写作——
去记录自己的成长,看当年如何面对不同的抉择,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看看不同阶段的自己怀着怎样的眼神,在关注什么,苦恼什么,又爱过了谁。
就算岁月无情,也至少活得明白一些。
重读过去的文字,也是一个内观的过程,让成长经历去滋养自己。而我也发现,某些在当下困扰我的问题,其实18岁时就悟出过答案,只是一路奔忙,又把它给丢了。
所以在拥抱新的经历时,也别忘了沉淀和记录。
2018还剩下305天,不知道自己将会写下什么新的故事呢?
它的未知,让我有点紧张,也满怀期待。
因为在这个本命年里,一个心心念念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要回印度啦!不过这次不是旅行,而是正式工作了,我还很有缘分地外派到了间隔年开始的地方,班加罗尔。都说二十几岁时住过的城市会影响人的一生,就看我是否归来一身咖喱味,带着那片土地的灵性和热情。
除了旅行,我今年也会开拓新的写作战场,你们将在这里更多地看到:
1. 职场新人成长记 (我分享这两年的海外管培项目经历,说说轮岗的挑战与乐趣;以及职场技能的提升,例如人际沟通、时间管理、工具运用等。)
2. 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故事
3. 个人学习的输出,例如书评、影评、网课笔记等
4. 我在印度的旅行和生活 (曾说要做“最会讲印度的中国博主”,既然有了机会,我可要继续努力,带你探索这片神奇的国度!)
........
2018,想带着一年前刚启动公众号的热情,保持更稳定的创作,解锁些新的技能,例如摄影、vlog剪辑等, 继续写些自己乐意一读、也对你也有用的文章。
下个一周年,还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