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就是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赶紧开始反驳。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遭受挑战时,因为基本归因偏差,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就会认为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显得很不合理。
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根源是惧怕暴露出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害怕别人会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
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也就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等同于“我的观点/行为”。
习惯性防卫会让我们拒绝新认知、新方法,阻碍我们进步。
减少习惯性防卫不利影响的方法是警惕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确“我”不等于“我的观点/行为”。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感:
读书通常就是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质疑作者的观点,捍卫自己的想法,那么就没有进步的可能了。
想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需要让自己的心态足够开放,愿意接纳新的观点进入。
思:
当自己的观点受到挑战时,我们会习惯性先反驳再说,而不考虑新观点的合理性。
这是一种防卫心理,我们习惯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导致,害怕被别人否定,害怕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发现,把“我”等同于“我的观点/行为”。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事不对人。要明白,自己观点和行为的不足正是改进和成长的机会,通过改进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
我记得的一个正面例子就是007战友黄小猿,他每天会发出一个概念卡片,在每张卡片里他都会介绍一个概念,而在卡片的结尾,他会设置一个反熵时刻,他这样写:“证明我错了就是最好的奖赏!”
这说明他很清楚,“我的观点”不等于“我”,你质疑我的观点,可以帮助我完善我的观点,进而让我变得更好。
成甲老师提到的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非常形象好记,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六顶思考帽中的黑帽思维和黄帽思维。
黑帽思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发现事物的潜在问题,寻找观点的不足之处,也就是尽可能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非常接近红灯思维。
黄帽思维是一种比较乐观的思维,发现事物的优点和积极面,尽可能去挖掘一个观点的价值和用途,和绿灯思维没有太大差别。
六顶思考帽除了专挑毛病的黑帽,专找优点的黄帽,还有探寻可能性的绿帽,表达感受的红帽,客观呈现的白帽,总结归纳的蓝帽。
这样类比之后,会发现,红灯思维也不是一无是处。人的天性更善于觉察风险,所以面对新事物,人类的第一反应经常是戒备和排斥,这样我们的祖先才更容易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现在的环境前所未有的安全,我们就可以更灵活地去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是完全丢弃红灯思维,只采用绿灯思维,这会让我们丧失警惕。关键的是灵活调用不同的思维模式,面对新观点,我们可以先调用绿灯思维,也就是黄帽思维,考虑它的优点和用途,这样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开放。
用完绿灯思维,我们还可以调用红灯思维,也就是黑帽思维,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去完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接着调用绿帽思维,探索这个观点更多的可能性,和其他的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更有趣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调用红帽思维,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我们还可以调用白帽思维,分清支持这个观点的是哪些依据和事实……
不同的思维模型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工具,我们都可以放置到自己的思维工具箱中,比如六顶思考帽、比如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然后在具体的情景下,拿出适合的那个工具使用。
该用锤子的时候,我们使用剪刀,那就是愚蠢的行为,同样,面对新观点,该用绿灯思维的时候,我们却调用红灯思维去反驳,这就是用错了思维工具,而在审查一个方案的可行性时,我们就需要调用红灯思维这个思维工具去找到潜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工具。
比如,看到一个新观点,先用绿灯思维发掘优点,再用红灯思维发现不足,就是更好的使用顺序。
行:
在读书时,想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开放,阅读效果更好,在面对新观点时,可以先使用绿灯思维,思考新观点的价值和用途,然后想办法用上。
参考资料:《好好学习》/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