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主性的鍛煉自己的思維之外,還有另一個主要因素影響了思維的成長——資訊的獲取。
以健身為例子,如果你沒有吃營養早餐,喝蛋白質飲料,那你的肌肉成長速度會遠差於其他人。反之,如果你吃錯東西,你會倒地不起。
而思維的營養則是資訊,如果你吸收的資訊不對,那你的思維會開始倒退,你的思維依然活躍,但你思考的東西全部都是錯的。
這樣說雖然有點恐怖,但你現在可以想像到那些資訊貧瘠的人民,為什麼容易被政府愚弄,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某人的思考不可思議。
你不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就在這,你無法獲取和愛因斯坦所吸收過的一切資訊,你可以找到類似的,你可以成為愛因斯坦的30到50%,但你不可能完全成為愛因斯坦。你可能在學術和成就上超越他,但你就是不可能成為他。
選對好的資訊吸收很重要,但資訊的接收畢竟與健身不同,你如何確定自己的資訊是有益的?
答案是:很可惜,如果你沒有「對照資訊」,你就無法確定。
人只能在不斷的吸收途中,慢慢讓資訊互相對照自證,交叉互證的資訊才能形成邏輯形式的成長,如果沒有,那就不能。
舉個例子:原始人的你看見了彩虹,你覺得真的很神奇,你跑向彩虹的方向,看一看那是不是一條可以通達天空的橋,當你到達那裡時,彩虹已經消失了,你覺得真的很神奇,但你找不到任何的解釋。
於是你回到部落問巫師,巫師會告訴你這是神的產物,你無法明白的,他告訴你對於神這一點你不要懷疑,而你又無法證明神的不存在,因為你沒有能夠對照的資訊,結果你會選擇相信巫師的資訊,而這卻扼殺了你的思考,思維的成長也就胎死於腹中。
但如果你是牛頓,你對物理學光學有一定的了解,看見彩虹時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肯定不是什麼橋,雖然隔壁街的詩人告訴你那是神的產物,凡人是解釋不了的,而你也證明不了神的不存在。
但,你從你的「對照資訊」中得知,這或許和神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和光有關係,你找到前人用三菱片折射出彩虹的記錄,你自己親自做了一次,這才明白了彩虹的原理。
但你未因此而停止,你有了的思考方向,你努力從這裡繼續思考,終於也為光學增添了一個新的知識,證明了透明光是彩虹,彩虹就是透明光。
或許你會說,牛頓是天才,所以他才能這樣思考。
錯,牛頓的前半生和後半生是很大分別的,在他開創經典物理學的前半生,他的確做出了許多非凡的貢獻。但後半生的他痴迷於煉金術,後半生不再在科學領域上有任何重大貢獻。
原因,就是因為接受了錯誤的資訊,牛對是最早關注煉金術的學者,他的藏書裡十分之一的書都是有關於煉金術的,他閱讀煉金術,覺得這東西好像靠譜,但他沒有足夠的「對照資訊」支撐!
他決定投入大量時間深入研究煉金術,幾近痴迷的程度,但他吸收了錯誤的資訊,而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告訴他,如同前面所說的原始人般,在沒有足夠的「對照資訊」支撐的情況下,他只能沿著這條錯誤的路一直繼續走。
這接受了錯誤資訊的結果,就是讓牛頓至到死後,都沒有再做出過任何科學突破的原因,包括在化學。而許多的科學家對此都深感惋惜。
如果,你能夠看見思維的本質,你可以拿天才牛頓和原始人作比較,並且發現他們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好吧,我承認我是在嘗試說自己的資訊能夠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