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肖十条”与备课《愚公移山》
1. 肖老师讲座《如何备好一堂语文课》
思考1: 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
思考2: 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
思考3: 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文本解读);
思考4: 这是怎么写的文章?(语言手法);
思考5: 这篇文章为什么放在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
思考6: 最能体现文本特色的语段是哪些?(教学聚焦);
思考7: 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教学价值);
思考8: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
思考9: 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教学助读资源?(教材资源);
思考10: 这篇文章与其他关联性文章的异同点是什么?(关联整合)。
对我而言,备课考虑到这四个方面:文本解读、语言手法、单元目标和教学聚焦,八九不离十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都已囊括。
其中,最难的还是文本解读,即教什么。
语文教师一定要翻过文本解读这道坎。(于涟)
这道坎,我慢慢翻。
2. 现场备课《愚公移山》
手机查阅:寓言概念,《愚公移山》课后的思考与探究题。
教学聚焦:根据课后思考习题一和二,聚焦对话描写。
教学简案梳理:
【1】夯实基础与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同桌互译课文;
强调1:一词多义(课后习题四)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中的“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中的“止”;
“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中的“诚”。
强调2: 重点句子(课后习题三)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整体感知: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困难有哪些?移山的结局如何?(勾画原文句子)
【2】聚焦对话描写
文中愚公家人对话以及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人物的语气、心理活动。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君之力”与“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知识点:对话描写,波澜起伏,侧面映衬
【3】文体特征
“愚公”与“智叟”,两人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现场备课杂感:颇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板块化,聚焦主问题,小说笔法知识渗透。
一学员上台分享:关注文中对举
“愚公”与“智叟”;
“高万仞”与“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与“残年余力”;
“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曰”;
“不能损魁父之丘”与“不能毁山之一毛”等。
肖老师点评一语中地,这些对举绝大多数是文中的对话描写。《愚公移山》中,不得不关注话描写。
我的教学聚焦即为对话描写,小小得意了一把。尽管与钱梦龙老先生(肖老师师傅)的“曲问”相比,显得死板,不灵动。
期待明天肖老师与学员同课异构《愚公移山》,同时向逝者钱梦龙老先生致敬。
2024-8-6
(二)且做愚公慢慢行
今上午肖老师的示范课《愚公移山》惊艳了我的眼球,仿佛看见了钱老的风范。肖老师深得钱老的真传,将导读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且看最是欣赏与惊叹的教学环节: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帝感其诚,愚公的“诚”体现在哪里呢?
生:吾与汝毕力平险。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如果把“诚”换掉,可以填上那些词?
生:帝感其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生:帝感其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帝感其勤。
师:帝感其恒,帝感其专等。
生:帝感其心。
生:帝感其辛。
生齐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下课。
通过补词填空这一环节,愚公目光长远,大智若愚,意在造福子孙后代的智者形象已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另,要胸怀大志、感想敢为并且有超拔之志便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寓意,也已内化在学生心中。
教师没有直接讲何谓愚公精神,何谓《愚公移山》的寓意,但通过巧妙的课堂活动,教师巧妙地点化了。
这便是钱老的“曲问”,钱老的导读艺术,四十年提出,四十年后仍然有生命力。
接着肖老师展示了钱老四十年前的成名课例《愚公移山》,指出并强调:课堂如何循循善诱,这是一门艺术;课堂如何理答,这是一门艺术。
下午,肖老师就钱老课例《愚公移山》的教学艺术,总结为点燃·点拨·点化。
点燃:身心一体的学习在场;点拨:开悟起新的思维进阶;点化:涵养生命的语文育人。
肖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学设计的五大出发点,作为备课“肖十条”的补充与阐释。
即从语文学科视角出发,从文本本身视角出发,从语言学习视角出发,从单元视角出发,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
一天培训,围绕《愚公移山》,学员无生试讲与有声讲课,名师示范讲课与名师讲座;最后来个现场备课《好一朵木槿花》,13位学员简述备课亮点,肖老师一一对应,巧拟13个诗意标题,结束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
我且做个愚公,慢慢思:钱老的导读艺术,“曲问”艺术;慢慢品肖老师“深深浅浅教语文”。
2024-8-7
(三)在一朵木槿花里挖呀挖
1. 现场备课《好一朵木槿花》
《好一朵木槿花》没有选进初中语文教材,只是作为《紫藤萝瀑布》的课后阅读篇目。因此现场备课也不难,即怎么教《紫藤萝瀑布》,就怎么备课《好一朵木槿花》。
备课点:作者对木槿花的情感变化;描写木槿花语言的赏析;写作手法托物寄意。
可是教学设计细节化,着实难到我了:赏析语言环节,是朗读为主呢,还是批注为主?花的遭遇怎样和人的命运勾连起来,即怎样讲托物寄意?才显得不生硬,不抽象,自然融入到文本中。怎样讲好“土埋了大半截,还在开花”?
一天在《愚公移山》中挖呀挖,钱老的“曲问”艺术,实践不来!《好一朵木槿花》我不会设计“曲问”,一想到面对基础薄弱的贵阳孩子,顿觉备课难度更大了。最终,在网吧泡了三个小时,依然没有折腾出水花。算了,回宾馆洗洗睡吧。
2. 好一朵“肖特”木槿花!
前面两位学员展示课《好一朵木槿花》,我没有仔细听。轮到肖老师上场了,肖老师临时把贵阳孩子换掉了,换成了语文特优生——在场的语文教师,16位组长,他们的预习作业做得相当扎实了,备课至深夜,甚至凌晨。
昨晚备课,我已看过肖老师公众号上《好一朵木槿花》教学设计,心想第二天,他给贵阳孩子上课,微调一下即可,现在给语文老师们上课,怎么调整呢?
肖老师不愧是肖特,不愧是钱老弟子,“曲问”艺术再次在课堂上酣畅淋漓地挥洒了。
且看课堂设计:
【1】标题可以放在哪段结尾?请你读一读。
可加在描写段结尾,也可加在抒情段结尾,还可加在议论段结尾。
【2】为何前两段结尾不加“好一朵木槿花”?
前两段,作者觉得木槿花平庸,从第3段开始,觉得木槿花不同凡响。故第3段可作为全文的总领段,顺势引出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3】对比品析木槿花两度花发的语段。
前年花开:
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
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
“闪”“亮亮的轻轻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叠词可否变成“亮的,轻的”?
去年花开:
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伸出”为什么不是“闪出”了?“颤颤”有什么表达效果?“似乎”能否删去?“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可否调换前后位置?
【4】“好一朵木槿花”放在一些段落结尾,用什么标点呢?
第5段后面,用“。”,情绪未掀起波澜;第10段后面,用“!”,心中掀起了情感的海啸。
【5】读好文中两处“土埋了大半截了,还在开花”
作者角度,“土埋了大半截了,还开花”,读出疑问;木槿花角度,“土埋了大半截了,还开花”,读出坚定。
【6】文末,纪念碑上写上一句话,可以写什么?
好一朵木槿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语文特优生的课堂,思维碰撞的火花,哔哔剥剥,绚烂之至。
一老师深情点评:一字一词的吟咏,一俯一仰的悲悯,忘他与忘我的赤子。
3. 肖老师讲座《上一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
朴素的语文课堂,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杜绝一切外加的花拳绣腿,朴朴素素上语文课,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钱梦龙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
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
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
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
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
朴素的语文课拒绝喧闹,学生在文本中安静地品析语言,在思维领地安静地思考
——余映潮
当肖老师引用两位泰斗级语文教师的语文观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课堂追求,以语言学用为根本,本本分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就个人而言,更欣赏余老的板块教学,实在。全体学生,沉浸地读,沉浸地思,沉浸地写,沉浸地背,甚至连做笔记都是沉浸地,活动设计顾及到了全体学生。钱老的导读,太艺术化了,整堂课几乎是师生对话推进,课堂节奏没有余老舒缓有序。
我的语文课到底要上成什么样子呢,比昨天的自己上得好,就可以了。
2025-8-8
(四)从《记承天寺夜游》到《往事依依》
1. 肖老师示范课《记承天寺夜游》
【1】三读文章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读出层次;三读,读出情感(以第一层为例)。
【2】赏月
月在哪里?
课件展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若水中藻、荇交横。
读出“盖”的情感。
【3】闲人
填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预设:乐观/高雅/清闲/宁静/文静……
从文中找两个字,找哪两个字呢?
空明
空明夜,空明月,只因有空明人。
一堂45分钟的课,只有11个学生,且基础相当薄弱。肖老师只上了【1】【2】环节,学生从读不通读不懂到读出文言韵味,从发言胆怯到舒展表达,现场的老师沸腾了。
一老师说:肖老师的课堂,云淡风轻,纵享丝滑。
一老师说:肖老师有一颗慈悲心。
肖老师说:下课时,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我心中流泪了。我上过许多好课,这堂课尽管不完整,有它的瑕疵,但它是我的好课之一。
2. 现场备课《往事依依》(于漪)
这是2024版教材新增的篇目。一篇回忆性散文,自读课文。
静下心读文章,素读。根据阅读提示,教学设计如下:
【1】标题
“依依”什么意思?你能从文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词吗?
顺势聚焦首段中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末段的“金色的回忆”。
顺势指出:标题首段末段,三者间的关系——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2】往事
浏览课文,作者记叙了哪些往事呢?
可以借助旁批、阅读提示。
为何这些往事都是金色的回忆呢?找出每件往事心理体验的四字短语。
看山水画:百看不厌、甚得其乐;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读《千家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感慨万千、滚瓜烂熟;
老师讲《南归》:鸦雀无声、镌刻在心。
顺势提出:本文大量使用四字短语,有何效果?
精准,凝炼,典雅。
【3】行文结构
看画,读书,读诗,聆听诗歌朗诵,这些往事,是如何串联在一起的?使文章层次清晰。
默读,勾画出文章中的总领段,领起句,过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首段:总写,引出下文;
第3段,过渡,承上启下;
第5段首句,启下;
末段:总结全文,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小组分享讨论,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组员的赞赏。
学员上台分享,有两位老师的文本解读,惊艳了我。
一位老师,读出了文本中的两种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往事叙述是儿童视角,叙述结束后,抒情议论则是成人视角。
还有一位老师,特别厉害,读出了三件往事的逻辑关系,入画——入生活——入角色;由物入情,由实入虚。
肖老师会怎样上这篇课文呢?期待。
2024-8-9
(五)《往事依依》漫谈
1.肖老师执教《往事依依》
【1】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结合旁批,梳理往事,每件往事概括成动宾结构。
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铭教导
按照时间顺序,这些往事有几张照片?
两张:小时候看画;学生时代读书
【2】品读往事,探究写法
细读第2段,作者是怎样把往事写得历历在目的?
动词三个“看到”,“百看不厌”,“凝视”;
副词“极”,“竟”;
表达方式有记叙也有议论。
自读课文后面几段,哪些词语用得准确?
动词“浮现”,“沉浸”;
同义词辨析“雕镂”,“镌刻”,“铭刻”。
【3】选择投稿,感悟内涵
于漪老师写这篇文章是应邀投稿,这篇文章可以投给以下哪家杂志?并阐述理由。
《成长》《️中学生阅读》《美的熏陶》《中国教师》
可以投《成长》,这篇文章写的是小于漪小时候与学生时代的成长故事。
可以投《中学生阅读》,文中写了小于漪看画,读诗,听讲课,这些都是与阅读相关的。
可以投《美的熏陶》,小于漪经历的这些往事,让她得到了美的熏陶。
可以投《中国教师》,文中的国文老师以及后来成为老师的于漪,就是中国教师的风貌。
听罢,这堂课,看似清清浅浅,朴朴素素,实则韵味悠长。
肖老师梳理往事,用动宾短语;肖老师咀嚼语言,扎扎实实;最妙的是最后一环节,巧妙地点化了文章主题。
反观我的教学设计,品味词语,罗列四字短语,大而化之,一带而过。
2. 如何教自读课文
我几乎舍弃了自读课文教学,听肖老师现场执教自读课文,原来自读课文可以教得这般有滋有味。
自读课文如何教呢?安排一个课时,老师少讲,学生多读;利用好旁批与阅读提示,落实阅读方法的训练。
3. 如何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肖老师借课文《往事依依》,如是说:
这只是一幅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晩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无他,唯有痴而已。
我有这般定力吗?
20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