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读记忆承载》公众号。今天读《回复年轻读者眼里的阶层固化:逆袭的本质就是耍流氓》,不仅产生强烈的共鸣,还非常气愤,于是也来写一篇文章来发泄发泄。
1、这位读者,95后,猜测也就刚刚工作,选择的是体制内就业。现在3岁小孩都知道,现在国内就业,选择“体制内”几乎就等于“求稳定”的代名词。不管这条路是读者自己选的,还是父母替他选的,最终都还是要他自己做决定。所以,从读者的身份介绍就可以看出,读者是一位求稳定的年轻人,也许就没打算毕业后如何如何拼搏,用自己双手闯出一个未来。
2、读者说,自己来自于普通家庭,却想着辞职出国读书移民。我倒想问,你哪来的自信?从这种想法可以看出,这位读者是如此的异想天开。我的感觉是,虽然生于普通家庭,但估计也是一个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宠溺,养成了面对困难,选择逃避的性格,想要好的生活,想要被特殊对待,想要处处体现优越,却发现走上社会后,没人把自己当回事。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这位读者方方面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再说说阶层问题。
1、自古以来,不论任何国家,无疑都存在阶层。读者只看到自己所处环境,就认为如何如何,犹如井底之蛙。殊不知,相对中国,美国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你看到比尔盖茨辍学了仍创下微软帝国,却不知道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妈。
玛丽盖茨曾于1975年至1993年任华盛顿大学校董事。她是金县联合劝募协会(King County's United Way)的首名女性总裁,还是全国联合劝募协会(United Way of America)执行理事会的首名女性主席。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任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主席期间与IBM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John Fellows Akers)共事。她还是第一洲际银行公司(First Interstate Bank)的首名女性主管。
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虽然也已经形成固化的阶层,但是相对美国,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然在阶层之间存在上下的通道,仍然存在很多机会。近些年,国家为了鼓励创业,制定了各种政策,这本身体现的就是社会的开放与包容。处于这种环境,首先你得有这种认识,才可能为之付出努力。否则,仅仅只是空想,唉声叹气,自然也就剩下逃避这一条路可走了。
2、逆袭是什么?逆袭是你在起点就处于劣势,而别人一开始就处于优势。所以逆袭成功,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可能逆袭成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往往处于上层的人更加努力。这些人逆袭成功后,会将优秀视为一种习惯,如何保持继续优秀,唯有依然保持努力。前些年,流传一个段子,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科比反问,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的样子吗?科比如此成功,正是靠着比别的球员更加努力的原因。
2018年特斯拉的马斯克公务飞行超过15万英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6圈。
2017年阿里巴巴的马云公务飞了830多个小时,差不多有1个月的时间是在天上度过的,走访了33个国家。
这些人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离我们很远,说个离自己近的。
我们公司前几年通过并购上市,公司总裁已经财务自由,但他并没有开始享受人生,并没有说把全部事情安排给下边的人去做。我们看到的是,他永远在不停的工作,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从公司离开;每年出差次数始终排在公司前几位。
逆袭,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但你可以因为这样就不努力了吗?错,你反而应该更加努力。我们公司这次上市成功,10余位高管全部财富自由,几十位中层干部虽说还达不到财富自由的程度,但每人1000万的套现,加上很多人都是2000年左右来深圳,手上至少两套房。
3、想要孩子能跟其他人的孩子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处于一个游刃有余的成长环境,归根究底,还是要看父母。吴军老师在《见识》中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所以不必过于强调赢在起跑线上。如果非要说起跑线,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局限性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这位读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杜绝不好的思想。然后才是积极行动起来,用行动给自己,给孩子创造未来,而不是寄希望于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