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吴军老师关于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应该学什么,以及对技能教育的看法。今天主要谈谈吴军老师关于,如何在一个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核心内容
吴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
当时,吴军老师虽然在清华读工科的时候,就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做一个有趣的人(虽然最近这个词被玩坏了,但是也不能否认,做自己心中一个真正有趣的人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所以,他会选一些一般工科生都不爱选的艺术类课,也会去隔壁北大听一些人文方面的课。
大家可能也知道,吴军老师真的算是一个做到自己心中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在绘画、摄影、红酒、咖啡、旅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
其次,构造一个好的圈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区房能够那么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孟母三迁的原因。
一个好的圈子,能够产生很多正反馈,这个真的。为什么大学里面那么多社团,其实就是把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织起来,相互欣赏和支持,能够把兴趣和爱好持续下去。
同样,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也会变得优秀。
举个身边的例子,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学风比较好,大家都挺爱学习,都攀比成绩。最终班级保研的有6个,似乎是全校比例最高的班级,有20%的同学保研。其实,这6个同学里面有4个都是班干部,其他2个也都很积极,也就是我们6个基本上都是一个小圈子,大家会在学习上相互支持和帮助。
但是我们隔壁班,和我们一起上课,但是他们班级里面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最后没有一个保研的同学。甚至有很多同学因为同学的影响而不能正常毕业,有几个降级的。
这就是圈子的影响。
成才率
估计大家都认同一流大学的成才率要高于二流大学。
这是从概率角度讲的,例如:100名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的成才率为80%,那就是有80名毕业生成才;同样100名二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的成才率为60%,那就是有60名毕业生成才。
但是并不能说一流大学成才的80名毕业生就比二流大学成才的60名毕业生表现好。
个人在这方面感触很深,本科的时候在一所211大学读书,旁边有一所985学校。平时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985学校的学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发现这些人确实很优秀。
另外,除了自己在本校读研,身边有两个朋友分别到名牌大学去读研,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成长特别显著,远远超过之前在本科时候的成长,在沟通方面、学习方面、格局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逆袭
从优秀人才的产出来看,虽然一流大学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是差别不是很大。
吴军老师在《大学之路》中给了具体的数字,说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工业界,最杰出的那一群人所上的大学千差万别,并非都来自名校。
好吧,来一个被大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那就是马云。估计大家对马云的了解要比一些明星还熟悉,自然知道他也不是从一流大学出来的。
总结一下。在二流大学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也就是通识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其次,构造一个好的圈子。
愿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同学,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