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在正式场合(有时候也包括私下交谈)的讲话里,会有一些赘语或者口头禅,从单纯的声音“嗯“和”啊”,到口头禅“这个”,“然后”,“就是说”,“反正”,英文的“so”,“I mean”,"like",“you know”,甚至还有些人在私下沟通里会有粗鄙的口头禅,三字经。
这个习惯不是咱们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所以不能怪爹妈。但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还挺难改的。跟戒烟有一拼。
比如我和我家娃晚上经常自己即兴编故事玩,编着编着就把我们几个都培养出口头禅了,就是“然后”,这个可要了命了,通篇都是。讲两句就是一个“然后”。怎么办?后来怎样了?一会儿说。
类似“然后”这样的这些赘语在听众耳朵里通常有两种相反的效果
1. 被人工智能自动略掉(多体贴的听众)
2. 被人肉过滤器关注到(listener和speaker都是倒霉孩子)
在后者这,这些赘语会变得特别烦人,就好像一只蚊子在耳边,你会关注它的远近,它的方位,然后听者的注意力会把它提到前台,而说话的内容反而跑到后台去了。
拿专注演讲和领导力的toastmasters(头马)俱乐部为例,看看头马怎么做。在头马例会里专门设立了一个赘语官,用来专职捕捉speaker讲话过程中这些赘语的使用习惯和频度,在例会结束的报告时间里进行总结。
参加例会时间久了,我发现有两种结果,一些伙伴是赘语的确迅速减少,另外一些伙伴始终如一的保持自己的习惯。
我意识到,赘语官的确有帮助speaker意识到自己赘语习惯的功能,但是speaker要想改变,还需要自己下功夫。
怎么下功夫呢,我觉得从本质上就是三点点:“觉知”和“当下的力量”,然后再补充以"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几个词可能有些人感觉有点“深远”得不可及。其实easy和impossible,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
“觉知”:开启观察自己的第三只眼。我发现,很多伙伴,对于自己使用“赘语”或者混用“he/she, his/her”是完全没有觉察的。如果不去形成“觉知”的习惯,只是依靠赘语官在演讲结束时的反馈,是无法启动改变的。所以,你必须自己去听见去捕捉自己说出“赘语”的那些时刻。
“当下的力量”:一旦形成“觉知”的习惯,就要使用“当下的力量”,一旦发现自己刚才使用赘语,就得“当下“改变,不要指望下一次机会。(为什么我管这个叫”当下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头脑就是急着说下一句话,所以才会对这些赘语充耳不闻。)
"刻意练习"的步骤:
首先,当发现自己使用“赘语”的时候,停下来,做一个呼吸(有时候自己觉得尴尬,会忘记呼吸),给自己一个空间,切开过去与未来。不要急于纠正和掩盖。
第二,重新整理思路,或者重新说一遍刚才那句话,或者从下一句起用停顿和闭嘴来刻意克制“赘语”冒出来的欲望。
第三,遇到再犯,返回第一步。既然这些赘语是老朋友,它们肯定不会你make a wish就轻易离开的 :-)
这个转变的开始,有可能非常尴尬,有时候甚至会扰乱思路。但是,经过足够的刻意练习之后,这些“赘语”就会弃你而去(我的经验是,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
后记,我和孩子们一起遍即兴故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口头禅“然后”。后来,我和孩子们刻意练习“和然后告别”,一旦使用“然后”,我们就停下来,高呼“不要然后”,哈哈哈。
后来,就改掉了,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