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文学,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他们的诗歌作品犹如日月经天,辉煌璀璨,为世人所称颂。历经千载,其诗作依然屹立于艺术之巅,光芒不减。然而,李白的诗歌体材那么窄,不是在喝酒就是去喝酒的路上,为什么被后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李白的诗歌,才华横溢,自然洒脱,不受格律与规则的束缚,却又能自如地游走于规范之内,语言清新流畅,音韵和谐悦耳。从思想内容而言,其诗格调高雅,气势恢宏,热情如火。其诗歌始终贯穿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忠诚,对压迫的反抗,对自由的热爱,以及拯救世人的雄心壮志。
首先,李白的诗歌以积极进取为主基调,洋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爱国主义激情。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他的诗作都透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例如,在长安虽与权贵有交,却未得唐玄宗真正赏识。因才高气傲,不愿屈从权贵,常遭小人诽谤排挤。天宝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踏上漫游之旅。即便如此失意,他仍创作《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表达了自己虽遇挫折,但仍坚信才华终有施展之日的坚定信念。
历来描绘戍边将士的诗篇多充满悲凉与困苦,而李白之诗却展现出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如《塞下曲》:“五月天上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中描绘五月天山仍飞雪,寒气逼人,无花无春。战士们只能在笛声《折杨柳》中遐想春色,现实中从未见过。他们白日随金鼓与敌激战,夜晚则抱鞍而眠。愿腰间宝剑能早日斩断敌寇,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诗开头虽写边塞荒凉寒冷,战士生活艰苦紧张,但英雄们并未消沉退却,反而斗志昂扬,誓与敌血战到底。
其次,李白对祖国山河的描绘深情而瑰丽。如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他以豪放明快的诗篇将黄河、长江的雄浑奔放描绘得淋漓尽致。所有描绘皆从积极面热情歌颂,鲜有消极悲观情绪。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为流放遇赦返途中所作,时李白已至晚年。在描绘三峡秀丽风光的同时,仍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信心。
再者,李白在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蔑视权贵的骄横跋扈时,虽对现实不满,却仍对未来充满希望。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今诗人多以诗歌抒发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苦闷,但多带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而李白则既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又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实属难得。
最后,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内容。其诗歌记录了盛唐时期劳动人民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素材。如《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中把荀媪比作曾救济韩信的漂母,情感真挚,语言谦恭。敢于蔑视权贵、轻慢王侯的李白,面对普通农村妇女却如此尊敬与热诚,足见他与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