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第八个故事类型Fool Triumphant(傻瓜的凯旋,FT类型)。
说起主角是傻瓜的故事,很多人大概马上会想到《阿甘正传》里的Forrest Gump或者《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我们喜欢失意者的成功故事。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处于瓶颈期,时间或长或短;有时候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有时候觉得没人理解。这类故事提供了安慰,即便是傻瓜都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只要抓住机遇,任何人都能一鸣惊人。
不过这里想说的是,FT故事里的主角是有条件的,傻瓜可不是那么容易当,不是随便哪个废柴都能成为一个合格主角。
首先,他是某个领域内公认的傻瓜,但这不是他的错
这里的“领域”不局限于智商低(阿甘)、悟性差(郭靖),还包括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疾(《国王的演讲》,《弹簧刀》,《我的左脚》,《Zelig》),还有社会阶层特别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被解救的姜戈》),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超级奶爸》,《律政俏佳人》),在异性面前完全不知所措(《四十岁的老处男》,《Play it Again, Sam》),以及生活和事业全方位失意的普通人,例如《窈窕淑男》、《热情似火》,(主角孤注一掷地抓住某个机会,换个角色——通常是男扮女装——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领域”是这类故事设定中最基础的东西。在一个边界非常清楚的领域之内,每个人都觉得他不行(甚至包括主角本人)。而且这是事实。比如Forrest Gump的智商就是不行,他自己也明白。作者在这个领域之外赋予他某些优点,让他取得成功。
这里的更深层含义是:主角要对抗整个领域的偏见。智商是现代社会衡量个体聪明程度的一把标尺,因此阿甘对抗的是整个社会;悟性是学习武功的必要条件,所以郭靖对抗的是整个“江湖”;口吃的国王或许平时问题不太严重,但是二战来临,对国家来说将有个极其重要的演讲,所以艾伯特需要面对全体民众的考验;把这点弄明白了,故事的思路大致就有了。
一般故事的主角总有个内心问题(inner conflict)需要解决,但FT类故事比较特别,很多故事中,傻瓜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周围的所有人才是他的问题。没人认为他行,可他就是干出了点名堂——甚至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富贵逼人来》中,主角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园丁,最后居然这帮政客们商量着要让他做总统。毫无疑问,傻瓜故事总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讽刺。
理解上述思维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清楚,缺陷不是自己的错。在别的故事类型中,主角往往有幡然悔悟的一刻,比如《虎胆龙威I》,布鲁斯·威利斯在决战之前,意识到凶多吉少,也许再也见不到妻子了。他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在生死考验面前,婚姻中的妥协、忍让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几乎是痛哭流涕着说道,“我说了一千次我爱你,可是从来都没说声对不起!”但是在傻瓜故事中,读者实际上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
机遇是必须的,一次就够了
傻瓜故事的主角通常憨厚、善良。《窈窕淑男》(达斯汀·霍夫曼主演)里,主角其实是个颇有才华的演员,一点都不像个傻瓜,但是我们注意到,他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妥协,不肯委曲求全,这样的人不是很傻吗?总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心地善良,憨厚耿直——所谓“人善被人欺”。其他类型故事中,命运之手常常用折腾甚至某种残忍的方式考验主角,不过在FT类故事中,老天却貌似公平地伸出了一根橄榄枝,通常情况下,主角的成功之路开始于一个小小的机遇。
故事情节中,机遇与巧合非常不同。什么是巧合?郭靖和黄蓉在路边小店吃饭,沙通海一帮人在路上边走边交谈,“告诉”小两口子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将要发生什么,这就是巧合,而不是机遇(这样的巧合以前是常见的,不过现在已经不太敢用了,它大声宣告着作者的无能和懒惰)。至于机遇,在FT故事中,是完成设定之后正式进入情节的启动事件(通常指的就是激励事件)。生活中,机遇同样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初始事件,所以肯定是不太显著的,故事也一样;否则,傻瓜故事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一个人先是因为憨厚,有机遇学习内功,但后来一次次的境界提升都要靠什么毒蛇、什么意外,那人不是傻瓜,他是上帝的宠儿。
《阿甘正传》中的机遇是主角奔跑着穿过操场,“能跑,飞快”,凭这个特长他上了大学。《富贵逼人来》的故事源于主角被车擦伤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故。《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当然也是获得一次机遇,不过每一道问题的背后都恰好有一桩对应事件让主角知道正确答案,这样的要求组合起来太高了,宣扬故事中心思想的意图太明显。英语里面有四个词描述可能性:impossible(不可能),plausible(不太可能),possible(可能),probable(很可能)。在选择机遇事件的时候,最好是probable,起码也要possible。为了这个probable,作者可能需要一个前导事件,《阿甘正传》就是个成功例子:幼年时Jenny让阿甘“快跑”,到了高中,类似事情再来一遍,而这次是机遇,于是观众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故事中,重要的事情要说两遍)。巧合不一样,巧合本身就是件不大可能(plausible)的事。类似《国王的演讲》这类严肃的作品,大概不会有什么巧合,因为巧合将对故事起到破坏作用;《富贵逼人来》这样纯粹讽刺搞笑的作品就不同了,甚至impossible的巧合都能起作用。但是请再仔细想想,后者的巧合让观众提起精神,担心主角一旦被人戳穿该如何收场——所以我们明白了,如果巧合实际上并没有帮助主角,反而提升了故事的紧张情绪,这种巧合你怎么弄都没关系;反之,如果作者想用巧合来解决问题,那么非常对不起,读者和观众不买账。
我们上次在BL类故事中说,爱情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用来制造问题的。巧合则正好相反。
有些武侠小说用巧合让主角突破境界,这是对作品伤害非常大的做法。换一种思路,如果主角根本没有进入新境界的意愿,他害怕会被别人看穿自己是个傻子,如此一来连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可能彻底失去,这种情况下,命运偏偏让他突破,这样的巧合就非常“要得”。
讽刺的实现机制以及一切故事的<a name="tension">张力来源</a>
FT类故事中的主角必须面对某种整体性的偏见,这就让此类故事能够对现实进行深刻的讽刺。这种讽刺是通过故事的明暗两条线的对比来实现的。实际上,明暗两条线的对比是所有故事悬念(张力)的来源,只不过在一些FT故事中(《阿甘正传》,《富贵逼人来》等),悬念无法解决,从而实现了对偏见的讽刺。
有些故事的明暗两条线比较容易看出来。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明线是队伍救人这件事,暗线是征途沿路的战事;《指环王》明线是佛罗多的远征,暗线是整个中土世界的正邪大较量;《沉默的羔羊》,明线是克拉丽丝针对案件的行动,暗线是围绕着案件所有角色的各自计划(包括凶手),还有第三条线索是汉尼拔的支线情节。明暗两条线的内涵即代表了故事的写作主题。
想象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在各自的战壕中活动,这些战壕交叉汇集,定义了一个战场,这就是暗线。我们把这战场称为“故事边界”。作为题外话,故事边界越大,情感深度就要浅一些。《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边界小,它的情感深度就比《指环王》大。《射雕》是个边界很大的故事,华山论剑这个目标所有人都关注,包括东南西北整个江湖,地域上包含了宋、蒙、金、大理等地方,它的角色善恶也是比较分明的。你不妨把读者的情感看成是一个体积固定的容器,故事边界大,情感就要浅一些,角色的正邪就比较分明。这一事实或许可以让野心勃勃的新手作者实事求是地在故事规模和人物刻画之间找到平衡。
有些故事的边界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虎胆龙威I》的暗线是主角设法修复与妻子的关系,用什么手段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个抽象的“战场”,边界很小。这部电影是所谓的“动作片”,编剧不打算把思想搞得如何深刻,因此故事主线占据了大部分屏幕时间,情节对于暗线总是轻轻点到为止,即便如此,故事却给了观众很满意的情感体验。主角每次获得小小的成功,他妻子的危险反而更增一分。
《阿甘正传》看上去故事范围很大,你看,全美国、整个六七十年代,但实际上这是主线(战壕),它的暗线是Forrest与Jenny的爱情,这是个很小的区域,作者在这个背景战场上投入了很大的叙事精力,因此这个故事就显得比较深刻了。故事目标很简单,Jenny能和他在一起吗?随着阿甘同学在名誉、地位、金钱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甚至他漫无目的的行动都被媒体和粉丝渲染成各种不同的意义,然而Jenny却离他越来越远了。开始人们都说他傻,后来又捧他,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他的内心,只管按各自的想法解读他。这不仅是他的个人悲剧,也是社会偏见的悲剧。
《富贵逼人来》的暗线虽然比较隐晦,但开始的时候交代得很清楚:主人去世了,主角必须另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他得“找个去处”。故事的结局,他本人是越来越迷惘了,不知道该去哪儿,而其他人却想操纵他让他获得更高的地位,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讽刺的效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很多看上去规模很大的故事却有个小小的情感型边界,《飘》就是其中之一(战争与爱情),它的选材是非常集中的,因此人物刻画比较深刻。
主角的争斗范围越大、而对比的暗线越紧凑,故事的情感力量就越强(干了那么多大事却无法解决一个“小”问题)。
“战场”以及“胜负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读者就不知道这个故事往哪走,那么张力从何而来?主角忙忙碌碌到底在搞啥子名堂?《虎胆龙威I》在一开始就明确了:他要解决婚姻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一场剧烈的搏斗让他知晓:原来在生死存亡面前,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于是问题就解决了。故事目标达到。
主角在“战壕”中的推进,反而让战场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就是故事张力的来源。而战场胜利这个目标,无论是消灭索伦、救出瑞恩、赢得爱情还是找个去处,是读者和观众真正关心的。开篇除了尽快完成“战场”的设定和“目标”的描述,作者一方面要让主角在“战壕”中不断取得进展来振奋读者的精神,同时(越过中点之后)又必须让目标的达成看上去越来越没有希望,好让读者维持阅读的悬念。
《阿甘正传》
故事的主题:爱(完整的人生)vs 名誉地位金钱——期望与现实
中点:在D.C.与Jenny相遇,却再次分手。她似乎“长大”了,不再单纯。
高潮:长达数年的奔跑。无法表达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就如《忠犬八公的故事》里那秋田犬,有时候人们就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个核心角色
Protagonist - Forrest Gump。每个人都在追求完整的人生,傻瓜也不例外。
Antagonist - Jenny。她到处游走,没有明确目的。看似在寻找,其实在逃避。她朝阿甘喊:“Run,Forrest,run!”这就是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她后来几乎想自杀——逃避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法。
她对Forrest的感情极为复杂,我们不应该仅从表面情节就下这样的结论:她在阿甘面前从自傲到自卑。不,不是那样的。她需要爱,也需要一个家,她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人生。Forrest是她的家,但不是她的爱。她有家的时候,没有爱,小时候这样,长大了也是这样,也许她认为这就是她的宿命(destiny)。
故事高潮之前,Jenny离开了Forrest,还把他送给她的紫心勋章留下了。这组情节意味着她当时的醒悟,她识破了当初欺骗自己的梦想。编剧对待每个角色都是公平的,并没有因为喜欢阿甘而把其他角色写得像摇尾乞怜的狗狗。人人都有傲气,假如她不爱他,那么就没有理由因为后者发达了而改变,她不能因为走投无路而留下来。这时候,她的生活目标变得现实了。
得知致命疾病之后,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时间不多了,如果悲剧真是她的宿命,起码她可以让Forrest得到完整的人生。他这辈子都不会爱上别人,这辈子都不会有家,她可以帮助他打破他的宿命。
当她躺在Forrest妈妈同一张床上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也获得了完整的人生。
Guardian - Forrest的妈妈
Contagonist - Jenny的父亲、男友。他们造成了她的心理创伤。同时,这也是Forrest质问Jenny为什么不爱他,她却反而和他做爱的心理依据。她的人格是分裂的。
四个辅助角色
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大,辅助角色很多。其中战友Bubba和排长Dan中尉在故事中的位置比较突出,他们分别是sidekick和reason;Skeptic和emotion这两个原型基本上是群众,这样的设计符合这个故事的逻辑,众人怀疑主角的能耐,而他的成功又让大家受到刺激。
Sidekick(跟班)- Bubba
Reason(理智)- Dan中尉
Skeptic(怀疑)- 群众
Emotion(情绪)- 群众
《阿甘正传》是我百看不厌的故事,每看一遍,都可以感受到一些新的东西。故事里有芸芸众生的缩影。Forrest不懂他母亲与校长苟且是为了让他上学,因为他是傻瓜;Bubba在军营里、在战场上一天到晚想着关于虾的业务;Jenny没有把Forrest的关心当成爱,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不一样;Lt.Dan对Forrest的救命之恩反而感到恼火,因为为国捐躯是家族的荣誉……每个人都在寻求完美生命的归宿,每个人都在奔跑,但说不定我们拼命追逐的东西,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那么,我亲爱的朋友,where are you ru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