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名叫心理物理学的学科,它旨在量化人体的各种感觉。比如将多少糖倒入水中能让人感觉到两倍的甜度,亦或是木棍增长多少会让人无法分辨出长度偏差。心理物理学通过多种方式对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应和痛觉进行测量,但却缺少对于时间感知的测量。
时间感知是否算作一种感觉?当然算是,因为我们能轻易的判断从白天到黑夜的长度要大于从夏天到冬天,但事实上,我们对于相同长度的时间会出现不同的判断。
就我观察大致有四种:
1. 做痛苦的事,痛苦越高时间越慢。比如像我这种做不爱健身的人,会感觉一分钟的平板支撑比看一分钟电视更漫长
2. 初次做某件事时,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慢,而多次做相同的事,时间会变快。(比如第一次看一部电影,你会觉得其中一个片段比较令人眼前一亮,并且会觉得这个片段比较漫长,而当再次回看时会觉得这片段很短,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3. 当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时会觉得时间很快,比如你玩游戏时的时间会快于你发呆时。
4.当人失去时间参照系时,时间系统会混乱,表现就是感觉时间过的更快。曾有个实验,将一女子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她看不见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之后让她估算时间,明明过了3周,她却觉得只过了一周。
关于上面的三个现象我做出一些假设:
1.人类对于时间的感受是非常不准确的,其韦伯常量应该原大于味觉浓度的0.2,并且人类需要及时的通过外部参照系来调整感觉。
2.人类的时间感知可能类似与机器的晶振,晶振的一个时间周期对于人脑的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对于时间的感知是可变的。在处理第一次做某事时,人脑或许会使用类似超频的技术来加快记忆理解,因此会感觉时间变慢。但当我们已经完全熟悉做某件事时,我们便不需要采用超频来加速理解,因此时间又变快了。但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发呆的时候会觉得时间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