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人 际 关 系——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起初看到这个结论,我难以接受,因为它把“内部烦恼”完全排除在外。相信很多读者也有相同的感受。(内部烦恼:独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个体内心的苦闷和苦恼。)
承认人际关系会给我带来烦恼的同时,我觉得很多时候人也在为自己而烦恼。(比如,感觉自己还不够好,甚至有时候不太喜欢自己)那么这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我想试图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念中寻找线索,并且串联起来,结合案例分析,以证明上述命题的真伪。
我从该命题中剥离出了三个关键词:“烦恼”,“人际关系”和“个体的存在”,在第二遍阅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时,我尝试理清三者的关系。
1) “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本文中“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上述两类定义的集合。
2)我与大师之间的理解分歧:
图1. 阿德勒的结论
图2. 我的认识
3)“个体的存在”和“人际关系”:
“个体的存在”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然而我们会质疑,难道个体的烦恼和人际关系不可分离?我起初想到了两个例子,试图反驳,但以失败告终,在此,我想分享给大家,兴许你也有类似的困惑,正是解开之时。
例1: 我常常会被孤独感所困扰,它是人际关系导致的么?
首先,孤独感的产生,其本质不是个体造成的,而是你感觉到了被周围人或共同体所疏远。正如我在文章《别耗费太多心力,孤独根本不是病》中对于自己所遭受孤独感的描述:
“每天依旧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群,但能和你聊到一起去的人在减少着,然后时不时感到孤独……孤独感绝没有——“一个人,没人陪”——那么简单,而是即使每天身在人群中,却毫无归属感,渐渐地还会伴随着一种心态:越来越看不懂并且看不惯周遭,但愤怒完失落完便又是绵延的孤独感。”
再次剖析这段内心独白,不难发现,孤独感的主体是自己,然而其产生的根源是我和社会的关系,概括来说:因为我和周遭人群没有建立起适当的链接,而导致我的个体存在感不断减弱,最终孤独感爆发,为此感到烦恼和迷茫。
例2: 我常常会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有时甚至讨厌自己,它是人际关系导致的么?
在第一部分:自我意识中,已经引入了“目的论”的概念,那么此处,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并且不怎么喜欢自己,其目的是什么?
岸见一郎的话一针见血:“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才让自己变得更关注自身的缺点?
在人际关系中,我害怕被他人讨厌和拒绝,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我就会认为是自身缺点导致的,同时还安慰自己说:假如没有这些缺点,那么我就不会被他/她讨厌和拒绝。
类似的情形,我们生活里其实有很多,有些人会常常把假设句放在嘴边,比方说:“假如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那么我就不会拿这么低的薪水了”;“假如我转行的话,我的事业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假如我长的漂亮一些,他就不会无视我了”;“假如我是富二代,她就不会拒绝我了”等等。
对于上述主体来说,他们一方面是需要“缺陷”的。对外,那是成本最低的安慰剂和借口;对内,其实他们为此深陷烦恼。阿德勒将它比作“人生谎言”,我想将它视为“黑洞”。
经过对理论的思考及案例的分析,不难认知到:“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
在认清根源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把自己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解救出来?
小结
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1) 退出与他人的竞争
2) 直面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
1) 退出与他人的竞争
在“坚持不断超越自己”的前提下,退出与他人的竞争。(以下简称为“竞争”)
① 竞争会成为你“做自己”的障碍。
竞争体系的建立会迫使你将周围的人作为“敌人”,而不是“伙伴”。你进步的源动力将不是自己,而是你的“敌人”,身处的环境在你看来变得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事业上取得辉煌之后,却感受不到幸福。因为其执着于竞争,在他们看来周围是被隐形的危险所笼罩的。
但正如岸见一郎所表达的,周围的人真的那么关注你吗?都在寻找超越你的机会吗?
显然不是,如果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自我超越”之中,我想你的烦恼会大大减少。
② 竞争会使你无法真诚地祝福他人。
倘若你站在竞争的角度去考虑人际关系,你会发现,他人的幸福好像就是自己的失败,因此你无法真诚地给予祝福。
为什么会有“嫉妒”?因为你潜意识里把对方当作了一个竞争者,你试图和她进行比较。这里可以举几个非常通俗的例子:女孩之间为了争奇斗艳而撕逼,不足为奇;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实质就是薪水名望大比拼,少见多怪;“秀恩爱”泛滥成灾,定睛一看,秀的都是名牌,“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老公会赚钱?”,屡见不鲜。
然而不能真诚地祝福和被祝福,还会幸福吗?
显然不会,如果你真诚对待他人,把周围人当作“伙伴“来看待,我想你的烦恼会大大减少。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主宰你幸福感的往往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你的“主观解释”。
③ 竞争会使你无法真正实现价值。
竞争会将你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收获和他人的反馈,而非自己对他者的贡献上。
他者贡献:非自我牺牲,它是体会“自我价值”的一个手段。我能为这个人做什么?价值感和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而是靠自己亲手去获得的。对工作和家庭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在获得“被铸造的自由”——货币——之余,寻找到更多的是自我存在感。因此通过“他者贡献”来提升“自我价值”,我想你的烦恼会大大减少。
2) 直面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
交友、工作、爱,没有一个课题是脱离人际关系的,至此,我们应该已经体悟到,人际关系之于行为和心理的重大影响了。
我们只有在勇敢地面对,而非逃避这三大课题之后,才有可能获得“人生和谐”。这里,我想简单概括书中的一个例子以便理解“人生和谐”。
一位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一心只想着在工作上出成绩,在家庭中以“为家挣钱“作为理由来支配家人。
这个男人的所有精力都在工作上,而交友和爱这两个课题几乎没有什么投入,这是不平衡的。如果试图将目光放的长远一些看,当他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他会非常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所以“人生和谐”横向贯穿三大课题,纵向蔓布整个生命时间轴。
最后,我想引用《被讨厌的勇气》中青年的笔记来揭示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所提出的目标,以此作为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概括总结:
小结
1) 行为目标:
① 自立
② 与社会和谐共处
2) 支撑上述行为的心理目标:
① “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