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采铜自选集(知乎“盐”系列)》,作者采铜。按照作者在自序中的介绍,书的前身是作者在知乎专栏上写的系列文章《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这个系列写作之前经过好一段时间的酝酿,搜集了不少素材,初写之时反复修改,发到专栏以后又修改多次,最后有了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什么是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
我的理解,借用采铜在另一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面提出的一个概念,深度学习就是让某些学习的内容具有“长半衰期”,通过自己反复的思考、演练,将学习材料里面、甚至学习材料背后的东西吸收进自己的思维里面,成为自己思维框架里面的一部分,成为可以被反复调用,甚至成为自己习惯的部分。
什么时候需要深度学习?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一味深潜海底并不明智,理想的策略,是深浅结合、"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对某些学习材料,或者其本身较为粗浅,或者与"我"的目标联结较远,那么只要"浅读"就好,而另有些学习材料,信息密度较高,微言大义,博大精深,又是"我"很关切的主题,那么自然要用深度学习的方法,下很大的功夫去学习、思考、研磨,方有所成。这种因地制宜而无一定之规的功夫,恐怕就是所谓"深度学习的艺术"中"艺术"二字的本义。
我的理解,深度学习仍然是围绕着自己的需求,读经典,学名家。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因此在做深度学习时,目标要相对集中,对于“干货”足的学习资料,深入学习;同时对于“干货”相对少,但主题相关的内容,范读。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形成深刻有效的学习效果。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分为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四个步骤。
1.提问
之所以把提问放在第一位,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即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一个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击那些新接触到的知识,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就像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像向导,牵引着登山者的去路。
提问是基于现在你已掌握的知识,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拓宽现有的知识面。采铜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基于提问开始的学习方法,促使我们去探索寻找知识,寻找构筑我们答案的材料。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的最大的特点是,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为了找到问题的解,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查阅任何可能的有益的资料,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
基于问题开始的学习的另一个益处,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在问题指引下的学习,读者在不同的构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2.解码
解码与理解不同,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不限于内容,还包括材料本身,和材料的组织方式等。对于基本的解码方法,其实就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3) 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解码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尽量去找最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解码、模仿参研。
如何解码?
1)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即我们不仅要知道结论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逻辑推理、情感推进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2)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我的老师告诉我说,读书要先把书读薄,意思是抓住书中的主旨;再把书读厚,是围绕着主旨做出自己的理解延伸,放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下去理解,去假设,把书中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本味来。
3)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中国近代史上有所著名的学校,叫做“西南联大”。这所学校,闻一多、游国恩、罗庸、唐兰和彭忠铎同时开讲《楚辞》,老师之间有如“摆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绝活,吸引学生去听。这样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学校,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今天的我们没有这样的幸运去聆听大师们摆擂台讲课,却可以在读不同的观点时,自己去比较相似和不同之处,自己去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观点,让书本和实践成为我们的大师擂台。
3.操练
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景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它使我们不再固守书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记忆,而是让我们赋予知识以灵性,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操练有什么价值?
第一,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第二,反复练习,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腾出宝贵的空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如何做操练?
以游戏为例,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操练式行为。一款优秀的游戏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提供及时、丰富的反馈,包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反馈;2)营造动态和多变的情境,使玩家不会因为单调重复而感到枯燥;3)适度的挑战性构成对学习的激励,既不会太难而让玩家受挫也不会太简单失去挑战性。
⑴写作式操练
写作时,也就是进行信息输出的时候,我们必须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不然我们无法自如地将它们组织起来。因为一篇文章要被人读懂、要把人说服,需要缜密的思维,清晰的表达和翔实的依据,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知识的编码和组织都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准才行。
而且,现在互联网发达,将写作的内容放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收到反馈。在心理学家看来,“获得反馈”是练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如果没有反馈,你在练习时发生的错漏自己无法察觉,导致无法校正,那么做再多的练习又有什么用呢?
⑵游戏式操练
游戏式操练的特点,是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同时它摆脱了现实规则的制约,使我们可以在更丰富、更多样可能性的情境下去应用我们的知识。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思想实验,就是一个人玩的游戏式的知识操练。思想实验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景中的变化。在这样的操练中,思考者往往会得到比原先更为深刻的领悟。
⑶设计式操练
设计式的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去通过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设计”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定义:“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因此设计式操练的好处,就是迫使学习者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的问题,来综合性、创造性地调用知识。
4.融合
我们每个人头脑里都有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或者是散乱的放在大脑里,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或者是像现实中学习的映射那样逐级分支,形成互不关联的知识点。而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甚至于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
把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的效果看,大致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1.迁移
迁移式融合可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迁移式思维将不同方向或领域的知识点进行类比,找到它们深层次的关联。
2.印证
印证式迁移可以帮助人探索规律。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上的共同之处,可能启发规律的探讨。
3.互补
互补式的知识融合,是指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综上,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