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开始分享刘基的故事。到1356年也就是至正16年,刘基到了处州,也就现在的丽水。他的主要工作协助长官石抹宜孙,“平治”处州路境内的“盗贼”。石抹宜孙是契丹族后裔。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好学博览,长于诗歌,能礼贤下士,颇得世人好感,因此在他身边凝聚了一批当地的人才。比如胡深、叶琛、章溢、苏友龙、刘伯温等。
到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元朝的统治已经全面崩溃。各路义军基本上都纷纷占领的要地。包括楚州江浙行省的形式同样很紧,杭州、绍兴为张士诚占据,浙东六路方国珍有三,打着大宋旗号的朱元璋红巾军,锐气方盛,由金陵向南推进,攻克金华,直逼处州。形势比人强,处州内部的将领也出现了裂痕,而升迁无望又面临着生命危险的刘基,也弃官归隐了,回乡著书,写了代表作《郁离子》。《郁离子》篇幅不大,总共只有三万多字,但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该书采用寓言题材,读者可以对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引申和发挥。
一年以后,即1360年,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攻取处州路。原来石抹宜孙的部将们大多都归降了朱元璋,这也包括了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等。这一年是朱元璋归属大宋的第6年,也是占有应天的第5年,朱元璋名义上是大宋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实际上他自主一方,他的军队形式上仍然是红巾军,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地主阶级军队。在过去的5年里,他成功的取得了境内地主阶级的支持与合作,并从地主阶级儒生那里学到了许多政权建设的知识和经验,将之付诸实践。他接受了徽州儒生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策,并且优待浙东地主阶级。刘基作为地方豪强的代表,自然也受到了朱元璋的优待,他和章溢、宋濂都进了礼贤馆。这期间他做了两年的谋士工作,没有担任要职,因为他要向世人表明他转换门庭,不是不忠君,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世乱所致。龙凤八年也就是1362年,刘伯温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在回乡的路上,帮助衢州守将夏毅制止了衢州即将发生的动乱, 并协助邵荣收复了金华处州,因为这两地发生的苗军叛乱导致干将胡大海、孙炎等的死难。这一行为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并且给他写了手书:愚观先生之诚,又何言也!似先生有此护顾之心,括城可使愚高枕无忧矣。
龙凤九年,他回到了朱元璋身边。到龙凤十一年(1365年)七月,他担任太史令,在这之前他是以谋士兼术士的身份服务于朱元璋。明朝开国前两年他担任太史令,公务比较繁忙,既要负责校定历数,又要参加制定律令,他还向朱元璋建议及时北伐中原。朱元璋都当时没答应,但第二月就用实际行动北伐了,实际上是采纳了他的意见。朱元璋为了向世人显示他是得到天助,所以把个别儒生当做术士来用,这里比较优秀的代表就有朱升、刘基等。为了适应朱元璋,他也不得不操着术士的语言,讲什么五行、乾象。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宣告大明国建立,刘伯温的政治生涯由此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任职为御史中丞。朱元璋给他的诰书里,说要他
纪纲振肃,立标准于百司;
耳目清明,为范模于诸道。
可惜他做这个御史中丞才半年就被削职为民,打发回乡了。当时京城大旱,祷雨不应。刘基上书言三事,一曰阵亡军妻结营聚居,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尸体不收;三曰原张士诚部下投降的人不合充军。朱元璋都同意了刘基的建议,让寡妇嫁人、让工役人回家、让投降的人免充军。过了十几天还是没下雨,就把刘基削职为民了,还殃及御史台其他官员。其实原因不是下不下雨,而是这些弊政都是朱元璋本人的措施,被刘基这么当面指出,皇帝生气了,后果自然也就很严重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刚正不阿,不同意李善长为李彬求情,上告皇上,判了李彬死刑。等朱元璋从北京考察回来,就被李善长告倒了。
刘基被革职后,心情极其恶劣。他怎么也没想到,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他就被削职还乡为民了,现在他是不敢言功,但求避祸。还乡途中,他还写了《旅兴》五十首。
病身如朽木,螬蚁群萃之。
生意已无多,雨露空相滋。
暂假终必还,但有速与迟。
居易以俟命,圣言岂吾欺。
他回乡才三个月,朱元璋又下诏要他“疾至”京师。恢复了御史中丞之职。洪武三年四月又入职弘文馆学士,参与制定朝服、公服之制。可惜到了六月,刘基又陷入新的困境。这年四月,北元朝廷的元顺帝病死于应昌,五月李文忠率军攻克应昌,六月捷报传至应天,上谕原“元臣”不得上贺表。刘基“仕元”二十多年,现在朱元璋要求“忠君”,刘基上表称,明夺取天下是华夷之论,而皇帝认为自己夺取的天下不在元手,而是群雄逐鹿的结果。这是因为形势已经发展到天下已定,朱元璋自然要提倡忠君。忠君不只是“臣”的义务,也是“民”的义务,如果照着这个推论,那朱元璋当初造反不是有问题了,所以他要摘掉这个帽子。到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群臣,文官中封公的有李善长,封伯的有汪广洋和刘基二人。
到了洪武四年,刘基因为“仕元”的问题,不能在朝堂为官了,又被赐归青田了,不过这次算是荣归故里。而且还能时常派长子刘琏赴京朝见皇帝,时常进献颂表。这些事都是绕过中书省臣的,后来又因为建议谈洋设巡检司后,又成为私盐犯的据点事件被胡惟庸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构陷刘基,他只好在洪武六年七月又不得不入朝“引咎自责”。在京两年时间不到,到洪武八年初患病,正月末赐归故里,四月十六日,病逝于家中。
刘基的功绩,我们可以从朱元璋手敕《御赐归老青田诏书》里详细了解。
朕闻古人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
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飏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现在看来,福祸相依真的是至理名言,虽然他走得并不开心,丧事也办得很简单,但也正好避免了像李善长、汪广洋一样被逼死,撸了一切荣耀,而且后人还为了祭奠他,每年都还有现在形成文化遗产的“太公祭”。
功过是非转头空,
唯有传记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