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突然明白原来自律不是因为我可以控制自己,而恰恰是因为我把自身置于一个没有诱惑的环境里,减少了对意志力的消耗。
不过,意志力与自控力的变量很多,比如,意志力显然还受到情绪的影响,当我们情绪高涨时活力也会更充沛,这时在面对自控力的任务时,放弃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我们可以试着粗浅地把意志力比作肌肉,肌肉的过度使用当然会导致疲乏,但是,肌肉的练习也恰恰可以令其强壮。
总而言之,所谓自律的意志力其实也是一个可以练习的对象,但是比起借助意志力这个并不可靠的储备,不如更聪明地从生理、心理角度来引诱自己,去喜欢上那些更难的事情。
那些优秀又努力的人,他们似乎生来便更胜一筹。这是真的吗?反正年少时平庸无奇的我自己是相信了。
专注研究特长科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揭示了杰出人物的秘密,
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等,他们的优秀与成就都可以归结于一个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坚持。
所谓的天才,实则就是一些不肯罢休的普通人。
在中途放弃与砥砺前行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是非凡与平庸的距离。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真的都懂,我还记得在读物理大师费曼的自传时,他说起小时候常去修理收音机赚外快,偶尔可能会猜到问题所在,
但是更多时候会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直到可以修好,至少要多次尝试后才肯罢休,后来面对数学或是解谜题目时,他也是那个最晚放弃,却重复最多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费曼就连还是小朋友的时候都可以一丝不苟地思考收音机存在的问题,普通如我在小时候连写作业都要走捷径,难道这不是内在的差距吗?
难道不是因为这样拿到诺贝尔奖的人才是费曼而不是我吗?是的,这是内在的差距,却不是固有的差距。
自律,无论是生活方式、事业追求还是学业发展,甚至是情感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追求极致的探索。
那些会让一个人愈发精进的行为,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自控力,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发生在我们并不陌生的前额皮质这部分,也就是罗伯特·萨波斯基教授口中的那个“让人选择做更困难的事情”的大脑部分。
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人这一生的经历与每一次的选择都会精心雕琢大脑内部的神经连接强度。
简单来说,持续重复的行为,终究会成为个人的特质,优秀的人一次次选择的坚持,会变成他个人的习惯,而人生的成果归根结底就是习惯的总和。
问题不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坚持自律,这种强忍的束缚不过是制造了更多的矛盾。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要怎样做我们才能享受自律,让内心和那些更困难的事情达成一致,统一连贯?
自律的人不是那些拥有超强自控,好像不苟言笑,生活毫无乐趣的人,事情刚好相反,
那些被标签为“自律”的人不过是做了两件事:一是他们远离诱惑,毕竟诱惑不是拿来抵御的,更妙的生活是把诱惑当作奖励,最糟糕的决定恐怕就是把诱惑嵌入日常生活;
二是他们享受自律,这是多巴胺完完全全成了他们的朋友的表现,让他们在追求优秀的历练中也趣味无穷。
生命的意义就是可以快乐一点儿,多巴胺带来的那种兴奋,是我眼里成功的人最明显的特质。
还有一种快乐恐怕更为重要,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与适度掌控般的安全感,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