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37-梁永安《日常》

《日常》,梁永安,海南出版社,2023。185千字。

我知道,这些照片和文字是个人的,但是如果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拍下去,一个个小画面,就是世界的一个个侧影,就是人类生活的散点透视,可以分享给风雨兼程的人们。。。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的诞生而出现,而是你路过了这个世界。——梁永安(序页2)


最早认识梁永安老师,是之前的一个大约六次的讲座视频,关于文学。梁老师解读文学作品,是把作品中的角色当成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从他们的故事出发,看他们如何应对、如何选择。这种讲法一下子拉近了作品、作家与读者的距离,让虚构的文学作品走出虚构,与人们真实的日常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让文学回到它的发源之地——生活。

这本《日常》,书名简单到足以让人忽略,是一本随笔集,一共99篇文字,都是关于读书和观影,前一部分读书64篇,后一部分观影35篇,篇幅都是一两千字,纸版书2至4页,非常短小,即便把它放在手机里作为微信推文,也是一个大概率可以让人读完的篇幅。写法上跟讲座风格一致,随意随性,有感而发,不假雕琢与修饰。读下来的总体感受是“混在一起”:谈论的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是将作品中的人物、作家(导演、演员等)以及自己的阅读/观影感受混在一起,将这部作品这个作家和可以联想得到的其他作品其他作家混在一起,将读书和观影混在一起。这种“混”,需要调动大量的阅读观影经验,需要强大的记忆和经常性的思考作支撑。原先是躺着读的,读着读着就坐起来摘抄,不知不觉就抄了五千多字。

作为前后两部分的集中插页,书中还收录了梁老师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29幅,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足迹涉及武汉、上海、新疆巴音布鲁克、云南石林和保山、深圳大芬村,美国哈佛大学燕京书店、波士顿Borders书店、纽约、普利茅斯小镇,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巨石阵、巴斯的简•奥斯丁故居,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博物馆,日本尾道的志贺直哉纪念馆、德岛,法国巴黎街头、洛东达咖啡馆,柬埔寨吴哥窟街头;越南老街,俄罗斯圣彼得堡。还有一幅特别的照片,是一枚堂•吉诃德的藏书票,足见梁老师对《堂•吉诃德》的喜爱。这些照片时间跨度为2007至2019,可见选入这些照片并非随意为之。值得一提的是,插页中的这幅照片,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一席讲座现场。

以下,就把抄书的5千字稍作整理选录,有关于某个作品的,有关于作家的,有关于所涉及的书名片名的,还有一些很独特的随感。

随感

好书是一棵年年开花的树,种在自家的小院里。一个苹果掉下来,可以敲出万有引力,没有树的人,哪里会有脑洞大开的快乐。(页16)

很多人没有实现作家梦,很可能是因为住错了地方。(页189)


梁老师的“三四五六”本书:

一个人应该有三四本伴随一生的书,它不断打开你,相互发现,相互改变。(页13)

3本:

高尔基《在人间》

清少纳言《枕草子》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4本(特殊时期相关的小说):

约翰•巴里《大流感》

毛姆《面纱》

迟子建《白雪乌鸦》

让•吉奥诺《屋顶上的轻骑兵》

5本+1: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1919)

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反转)

埃布鲁•宝雅和凯特•弗利特《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

A.斯格特•伯格《天才的编辑:麦克斯•铂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加缪《鼠疫》

6部小说:

乔伊斯《都柏林人》

索尔•贝娄《赫索格》

奥康纳《好人难寻》

托宾《布鲁克林》

萨冈《你好,忧愁》

门罗《好女人的爱情》


关于书(按摘录语句长短为序):

好的作品是问题播种机,它让读的人永远感到自身的幼稚。(页5)

1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忘掉吧。”(页87)

2莫拉维亚《鄙视》。现代人永远有不能与任何人分享的内在感知。(页24)

3威廉斯《斯通纳》。小说写的是既错失时代又错失自己的人。(页67)

4《都柏林人》。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写一座城,让人畏惧,因为能在其中发现自己。(页12)

5肖恩•白塞尔《书店四季》(2019)。书店是人生的第二个家,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构成了最温暖的小世界。爱书的人,拿起书来明显不一样。(页25)

6张爱玲《倾城之恋》。这是一部适合倒过来读的爱情小说,朴素的结局,处处衬托出前面那些虚与委蛇的可笑。(页151)

7古崎润一郎《细雪》。板仓身上缺什么?。。。一个太急于表白或表现自己的男人,像一棵剖开的树木,能不能有强大的力量,持续而茂密地生长。(页161)

8小熊英二《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种书值得一读,它能给人扩充,给人意识的转换。(页65)

9《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就是桑丘的一个赌注,桑丘才是真正的主角。历史确实有这样的一面:英雄都是用来牺牲的,最适合刻在纪念碑上崇拜;而生活的主体,永远是“桑丘们”的集合。(页21)

10约翰•伦纳德《为生命而读》。50篇书评(1958-2005)。他总是用感性的语言直接命中作品的中心,让读者看到自己的盲区。伦纳德文学评论的特质:让话语止步于恰当的边界,不让自由意志凝固在“万分肯定”的自恋自闭中。(页85)

11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好作品被人记住的,往往不是故事整体,而是其中最难忘的瞬间。这个瞬间可能出现在小说的任何地方,拉紧并决定了整个作品的走向。(页93)

12皮兰德娄《已故的帕斯加尔》。剧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您要知道,人生充满了无数的荒谬,这些荒谬甚至毫不害臊地不需要真实做外表,因为它们是真实的。”(页97)

13丹尼尔•施赖伯《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传记)。不拘一格是至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孱弱者才如履薄冰精心修饰。自由不但是宏大的奋斗,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细节。(页105)

14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1896-2005)》(三卷本),看过的电影有7000部。好书就是这样,看过和没看过,人会不同,不仅拓展了知识,也改进了思维和观念。(页119)

15《纽约客》的小说。没有高于生活的提拉感,都是生活中的一瓢水,原汁原味的细节。但作家体会这一瓢水的心境,却是常人所不及。所谓“不及”,不是力有不逮,而是不大想得到。(页124)

16《飞越疯人院》的好是无须描述的,它和麦尔维尔的《白鲸》、纪德的《窄门》、卡夫卡的《城堡》一样,都是几十年后会被中产化的读者仔细阅读的小说。(页130)

17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更关切他在自己每个人生关口的选择。生活,往往存在于一念之间。放弃还是向前,划定了人生的地平线。多少人生命的调色板从未燃烧,却不愿离开习惯的冰寒。(页133)

18斯蒂芬妮•库茨《婚姻简史:爱情怎样征服了婚姻》。结婚这道20世纪50年代“必上的主菜”,如今已是“可要可不要的饭后甜点”(欧洲社会学家考斯顿语)。如果这最后一道甜品也充满假意,那还不如省掉离席。(页147)

19《文豪之家》(日本)。36位日本作家的故居。读书就是这样,什么年龄、什么时间、什么阶段没有读到该读的书,以后再补也来不及。小学一年级读《红楼梦》,只是浪费时间,而40多岁才读《小王子》,那可真是一场空幻。(页149)

20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葵花的品格——极简的本质,正是这种单纯的精神维度,像磁针指向南方,像月光照耀海浪。杜拉斯《情人》中开满虚拟的花。。。活生生地让人看到,人生最大的困境往往是内心的荒凉。(页166-167)

21乔万尼•威尔加《格拉米格纳的情人》(短篇小说)人和人的区别,往往在这个临界点泾渭分明,绝大部分人有条不紊地男婚女嫁,极少数的那一群沿着没有路的路,消失在高山密林中。(页177)

22川端康成《雪国》。如果《雪国》仅仅是为了表达生存的虚无,那就不必写了,更不会耗去川端康成十几年的时光。《雪国》的一切,在于使人珍惜,珍惜人生照入心底的一瞥,珍惜一无所有的拥有,珍惜昨天没有下摆的衣裳,珍惜对方白雪般的纯净。(页141)

23向田邦子《回忆,扑克牌》(短篇小说集)。轻得像一把折扇,12个故事。生活仿佛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是一堆碎片。(页207)读向田邦子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不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让读者有滋有味地频出惆怅,不由得放下手边的杂乱,默默想想自己的过去。(页209)

24海登莱希《背对世界》(短篇小说集)。爱情余情化是20世纪小说的普遍现象。。。与19世纪那些生死之恋相比,20世纪的两性间,似乎是两倍香浓的咖啡,充满理性的调制感。爱情中的儿童天性没有了,开始时就预置了告别,说“再见”的能力空前强大。(页211)

25露西亚•柏林《清洁女工手记》(短篇小说集)。看野鹤的《小流氓》,《矢车菊》中满口哲学的教授,一个越活越凌空、越来越远离大地,自诩自闭自圣,沉溺在自我化的世界中的教授。他永远不会去看野鹤,永远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永远用铁锤打击一切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这类人不但到处都有,更可悲的是,他们往往掌握着人类的话语权。福柯:“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而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页91)


关于作家:

好作家总是忍不住撩开华丽的表面,让读者不得不捂着胸口点点头,然后照旧生活。(页174)

1“异史氏”会情不自禁地讲出一些脱轨的话,让人眼前一亮。(《聊斋志异》,页17)

2 1966年9月2日深夜,傅雷夫妇自缢,告别了他们付出真诚却被无情打击的世界。当一个人远远地走在社会主流的前面,走在千百万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中,整个人生就变成异常灾难。(《傅雷家书》,页39)

3历久弥新的天真气。不少人很年轻就老了,固化在岩石般的现实中,做不了什么别人没做过的事,说不出什么别人没说过的话。在今天再读一读王小波的话,更有春暖花开的暖意:“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我要找出一些响亮的句子,像月光一样干净。”(页61)

4《写在沙上》:“我们的心便是这样,爱流动,爱飞逝,爱生命,爱得宽广而忠贞,绝不爱僵死的事物。”(黑塞小说《艳遇》《婚约》《拉迪德尔》,页111)

5她出现在哪里,就将真实的时空带到哪里。人之相遇重要的不是那些空洞的礼仪和客套,而是本色的相互看见。拨开那些密密麻麻的浮萍,人和人之间才能获得深呼吸的空间,如同伍尔芙所说,向深处去,生活绝不是“这个样子”。(以赛亚•柏林《个人印象》(回忆文集),页117)伍尔芙(在伦敦写作了)《伦敦风景——六篇关于伦敦生活的随笔》《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

6村上春树的“三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卡拉马佐夫兄弟》《漫长的告别》。阅读村上春树的别样心情,矫情者找到了自虐的佐酒好料,流离者感受到了孤寂中的一缕真情。(页123)

7用她1985年的话来说是“帽子换了一顶”,“右的还没有完全摘掉,左的又来了”。有一种人,心是有棱有角的,蓦然一瞬的冲动,就转了个面,再也转不回来了。在八面玲珑、心思缜密的人眼中,这叫傻。(《丁玲传》,页127)

8恰恰前一天,鲁迅与许广平订立了恋人之约。《伤逝》中的子君,前半段极像许广平。。。而后半段,埋头于家务琐事的子君又多么神似传统的朱安:“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鲁迅《伤逝》(1925-11-21),页142)

9感兴趣的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爱大自然高于爱家人,爱旅行远大于爱安定,他过得自由而孤独,丰富而冷清。。。临终前,他手里紧紧握着的是两块石头。。。情感是挂在芦苇尖上的露珠,很容易坠落。。。找到执手远行的相知相伴,在现代社会已经属于神话的领域,只有极少数像勃朗宁夫妇一类幸运的人才可以体会。(《徐霞客游记》,页163-164)

10感觉的硬化是时代的内伤,人和人之间彬彬有礼又界限分明。。。这就是我们与普鲁斯特的差异:他用皮肤呼吸生活,过滤体会着种种细微,每一天都留下记忆之痕,而我们像个大筛子疾步穿过,所有的时间都杳无踪影。(《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页181-182)

11菲利普•拉金的诗。他让我们变得复杂,又让我们卸去幻想,变得单纯。(页193)

12自称“豆腐店导演”,追求“不以强烈的剧情起伏就能让观众感受人生”。《小津安二郎(1903-1963)全日记》(1933-1963),代表作《东京物语》1953,《秋刀鱼之味》1962)


关于电影:

拍电影看上去是技术活儿,本质上却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人的生活是多么狭窄,永远看不见视线之外正在发生的种种新鲜事。(页237)

1是枝裕和《海街日记》。“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很费工夫的啊。”(页284)

2《八月照相馆》。爱情只是一朵有开有落的花,唯有大地永恒。(页243)

3《走出非洲》。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页236)

4《摔跤吧爸爸》。后发国家总是盛行宏大叙事,夺金牌升国旗的荣耀压倒一切,个人情感、家庭牺牲不值一提。(页303)

5《深夜食堂》。也许最灰暗的痛苦和最明亮的幸福都应该深藏,一讲出来就变了味儿,犹如樱花落地,再也没有了原初的颜色。(页335)

6《血战钢锯岭》。一部电影要经得起两次观看。第一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直接性情感投入,第二次是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性理智反思。(页299)

7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π”: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对未来这个无理数的放弃,把生命固化到能计算清楚的得失中。(页275)

8山田洋次《远山的呼唤》(1980)。哪里需要说出来呢?开在心里的花最美丽。说出来的爱情是一种约定,它让四季变成浪漫的必需。。。到底是爱情带动着程序还是程序拉动着爱情,常常混淆不清。(页306)

9科恩兄弟《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差距社会与差别社会:差距社会史一元的,人人追求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目标,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差别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和别人比,千差万别,各有天地。(页277)

10话剧《抄写员巴比特》,(原作小说作者为梅尔维尔(1891年去世),著作《大白鲸》。)对现代生活说“不”的人。他的死去是人的主体性的消亡。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萨特的《厌恶》、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的主人公都是。韦伯对现代社会组织的批判:高度合理化、可曾话、官僚化、制度化、标准化,而人的自由、情感、意志、价值判断都成为高效组织的“负面因素”,更谈不上个体的创造空间。实际的生存状况是,心里每天都想说“不”,行动上却忙个不停,在朝九晚五的流水线上勤勉有加。

全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改变自己?(页300

可惜,该篇标题却成了“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改变自己?”(包括目录),不能不说,这是该版编校的一个大大的硬伤。

2024-01-08

附:本书涉及的其他书与片(不很完全)

书:

《圣殿下的私语——阿伯拉尔与爱罗伊斯书信集》

林芙美子《放浪记》(1930)

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

《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与玛丽•麦卡锡书信集》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东京时味记》

《鲍勃•迪伦编年史》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季羡林《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留德十年》。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

托宾《布鲁克林》

杰克•伦敦《为赶路的人干杯》(短篇小说)

片:

《火车大劫案》

《麦秋》《晚春》

大卫•林奇《消失的爱人》

《和莎莫的500天》

《小偷家族》

《无问西东》

《芳华》

《敦刻尔克》。

《罗拉快跑》

《成为简•奥斯丁》

《印度支那》(1993)

让-雅克•阿诺《情人》(杜拉斯同名小说)

《长城》

《花样年华》

《天使爱美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