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开始阅读《寄居者》都半途而废,但是这次终于一鼓作气连读带听完成了,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太深了,真是相见恨晚。
首先这个故事主题鲜明,具有教育意义。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和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May,是一个冲动、叛逆、不循规蹈矩的三十年代旧上海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女孩,祖辈在美国靠开洗衣店打拼江山,使得她的父辈在旧上海有一处已经年久失修的别墅。
May很美,会弹钢琴,会跳舞,会玩各种年轻人喜欢的新潮玩意,什么溜冰,伦巴,恰恰。她喜欢和自己志趣和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犹太人登陆上海口岸后不久,一天,在应聘一家大饭店的钢琴演奏演员时,她遇到了同去应聘这一职位的从德国迁移到上海的犹太年轻人彼得寇恩,于是坠入爱河一发而不可收。
而此时,她的父亲也正在筹备去西南联大教书,父亲对她的安排是去美国找叔伯。
为了让彼得逃离“最后审判计划”,May在不得不去美国后遇到了跟彼得寇恩长相颇为相似的杰克布艾德勒后,她萌生了一个“调包计划”——让彼得用杰克布的护照登陆美国海岸,到自由女神像下面尽情享受自由。
当她在杰克布逃离负债无处可逃时,鼓动杰克布去上海。
于是,几天后,他们在上海口岸登陆。
于是,May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她的“调包计划”。
此时,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上海民不聊生,物价飞涨,而奸商们却大发战争横财。
彼得寇恩,为了配合May实施“调包计划”,不仅做贩卖大米的生意,还利用自己在医院工作的便利贩卖盘尼西林给“抗日分子”。
与此同时,杰克布却在试图通过各种努力阻止迫害犹太人的“最后审判计划”的实施,以致于被日本人捉去严刑拷打。
但是,勇敢的杰克布没有被日寇的酷刑所威吓,他依然和彼得的学生温世海做着“大事情”,他们在日寇的眼皮下开着兵工厂。
就在“最后审判计划”即将实施的前几天,在对武器转运的过程中,日寇发现了这一天大的秘密,他们把年仅十九岁的温世海打死了。
而当May把温世海的死讯告诉彼得寇恩时,彼得惦记的依然是温世海没有付清的他为新四军军官做手术的手术费……
最后,May在和彼得登上去海宁的轮船即将离开上海成功完成“调包计划”的瞬间,在轮船即将离岸的刹那,May扔下装有杰克布护照的行李,返回到上海口岸……
之后,May和杰克布去了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新的辉煌的人生。
其次,作品的人物塑造非常地成功。
全书以May为了营救恋人彼得而设计的调包计划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冲动、任性、大小姐脾气但是异常勇敢、坚强的女孩May的形象,从她因为被误会参加抗日组织而遭日本人扣押到之后相遇杰克布,决定设计调包计营救彼得寇恩,再到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刻钟,无不透露着这个“寄居者”对自己美国身份的不认同和对落后旧中国的痛心。
然而就在她死心塌地地要用“人渣”杰克布的护照换取恋人彼得寇恩自由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杰克布这个“寄居者”却以他的勇敢、正义在为犹太人和中国人的自由而奋斗着。
相比之下,彼得寇恩就显得渺小、胆怯、循规蹈矩,最后就是唯利是图,一心只想挣钱,甚至连给他们栖息之地的中国都要坑害……这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寄居者”,从来没有过一个地方真正地成为他的心灵归宿,他爱的只有他自己。
再次,这部作品运用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揣摩的写作方法。
作者利用大家对“成功者”和“好人”的普遍概念,把杰克布塑造成了一个“人渣”,这个人赌博、欠债、花钱大手大脚,大家会认为这个人就该被牺牲,就该去替死。
而牵动读者的装着杰克布护照的保险柜的钥匙,牢牢地把握在作者手中,直到杰克布为新四军制造武器的秘密可能被发现时,也就是“最后审判计划”即将被实施之前的不久,才被May拿到手。又是一个“悬念”。
彼得寇恩呢?绅士、有技术、懂规矩,但是却很冷血,在“最后审判计划”即将面临实施之前,调包计划一切准备就绪,而May在和彼得寇恩即将乘轮船离开是非之地上海的时候,作者来了一个大“反转”,May毅然地离开了彼得寇恩,回到了上海,开始了她新的人生。
从这篇的文章里,我学到了制造悬念就一定要让鱼线放得足够长,运用反转就一定要出人意料。
当然,作品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上,很见功力。
严歌苓不愧是享誉海内外文坛的优秀作家,她的作品值得我们一品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