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门阀王羲之谢安等在兰亭盛会,曲水流觞、宴游赏花,兰亭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发源地,自兰亭后,中国兴起造园之风。宋代苏轼的“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写的就是山阴城豪逸。
历史记载,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全国军政明星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的邀请,亮相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饮酒、写诗、观山、赏水,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
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魏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哪怕组织者王羲之是会稽市长,哪怕参与者大多是全国的军政大腕。贵族云集山阴城,在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会稽市长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这件书法珍品到唐太宗手里,他爱不释手,临死竟命人用来殉葬。从此后世便看不到 《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勃在绍兴云门献之山亭仿兰亭“曲水流觞”并作《修契序》。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写道:“观夫天下四方,以宇宙为城池;人生百年,用林泉为窟宅。虽朝野殊致,出处异途,莫不拥冠盖于烟霞,披薜萝于山水。况乎山阴旧地,王逸少之池亭,永兴新郊,许玄度之风月。琴台寥落,犹停隐遁之宾;酿渚荒凉,尚遏逢迎之客。仙舟溶,若海上之槎来;羽盖参差,似辽东之鹤举。或昂昂骐骥,或泛泛飞凫,俱安名利之场,各得逍遥之地。而上属无为之道,下栖玄邈之风。
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仲阮芳园,家家并翠。于是携旨酒,列芳筵,先祓禊于长洲,却申交于促席。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他乡易感,增栖怆于兹辰羁客,何情更欢娱于此日,加以今之视昔,已非昔日之欢。后之视今,亦是今时之会?人之情也,能不悲乎?且题姓字,以表襟怀。使夫会稽竹箭,则推我于东南,昆阜琳琅,亦归予于西北。”
《嘉泰会稽志》卷十载:“南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 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浙东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这是史上档次最高的政治高层、社会名流、顶尖文人的一次聚会,按照这样的身份,本来很可能就是一场官场俗套或社会名流的应酬,可他们却玩出了名士的风雅,这是为什么?只因为当初的这些高官和名流们绝不是腹内空空的洒囊饭袋,他们全都是饱学之士,风雅之人,所以才能玩出这样上档次的聚会。反观我们当今的此类聚会大多变得很俗气很世故了。我在给一场朗诵沙龙做策划时,曾有意根据沙龙主题将几个章节小标题设为“幒角之宴”、“豆寇搔头”之类的词,主办方打死都不肯,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怕演员和观众都看不懂,我跟他说可以在串场中解释其含义,并在大背景中将其出处和含义进行提示,这样既提高了沙龙的档次水平,也对观众进行了一次文化普及,中央台“朗读者”这个节目中的董青也常在现场对这类的古典文化名词通过解释进行文化普及,观众不但不感到是在卖弄,反而为学到了点知识而感到高兴,我们为什么就老怕观众看不懂呢?为什么就不通过一些文艺演出进行文化普及呢?为什么老认为观众水平低呢?为什么就一直要把自己的水平往低处拉呢?如果老这样的话,那要这些文化工作者干什么呢?主办方只一句话,不要问为什么,反正不行。没办法,只好改。我们不怕土,就怕看不懂。唉,我现在理解了,很多晚会的初衷可能不是不想做得高雅一点,是怕,怕影响收视率,我们有时也不能不理解主办方的苦衷。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