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政府》是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模式的专著。它研究的不仅是那一个时期的政府组织机构及其运作,而且是研究一种“政府传统”。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甚至上溯至明代)政府传统的研究,进而可以看作是关于整个传统中国的政府传统研究。这种研究,着重于研究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形成的一以贯之的政治机器构成和运作的传统。
一本正文字数仅仅十三万字(汉译字数)的著作,其注释所引据史料或著作多达四百六十余种,注释多达一千六百八十五条之多,注释文字达十五万二千多字,让人叹为观止。
真正的大行家都是遍历一片海洋才端出一杯水,伪专家则是喝了一杯水就告诉你他拥有一片海洋。
简单说下我的理解:
1. 一个庞大的组织,如果不能做到妥当的分级分权,则必然要么僵化要么腐化。
2. 最糟糕又可怕的场景组合是“集 权” + “懒政”。
3. 损不足以奉有余,历朝历代百姓都是冤大头。“普通百姓”是社会唯一的缓冲垫,一旦这个缓冲垫的弹性遭到了最后的破坏,这个社会格局就被迫重塑。
4. 现代商业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信任”变得透明化了可操作了,变成“信用”。然而这只是从要素端降低了问题的复杂度,而在结构端生产力的发展又提升了问题的复杂度,综合下来,今天的组织设计问题反而更加复杂和困难。想想那些老板集权的公司……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其实,分权设计的必要性(至少在台面上)没有太大的争议,哪怕是哪些一力集 权的人,往往也是“实在是找不到德才兼备可以帮我分担重担的人啊”。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分权设计?
纵着比,我们一千多年前就有贞观之治的“三省六部”。横着比,灯塔国有“三权分立”。
《清朝地方政府》里面,长随、书吏、衙役可谓也是“三权分立”糊弄州县官,州县官则拉拢幕友、士绅,玩儿命积极摆烂。所以我个人认为灯塔国的“三权分立”不是胜在设计,而是胜在执行,盎格鲁-撒克逊人骨子里还是有点执拗劲儿,我们国人太聪明太变通。
那还是说说“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的设计说白了就是,臣与臣之间互相制衡,君与臣之间互相制衡,共同保证了唐朝初期的权力稳定和效率。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来看,三省六部是集体宰相制,是分割相权强化君权。但从唐朝立国不久这个阶段特征来看,却是唐太宗主动强化相权制约君权。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可以追出来一组很有趣的问题:集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自己”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欲望,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权”长期稳定和有效?“居上位者”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权力设计方式。
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就能不倒?最近的例子,隋文帝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大权独握,隋朝不也二世而亡了?唐太宗曾这样评价隋文帝杨坚:“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合于理”。李世民正是认识到了皇帝过分集权并不一定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王朝的千秋万代,才一手打造一个多方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权。这是唐朝初期皇帝为了社会稳定、王朝千秋万代而主动放弃的权力。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人”,第一想法并不是“权力”,而是国家、是社会、是未来。这也就是唐朝能打造出“三省六部”这样优秀的政治制度的原因,唐朝君臣最初的目的不是争夺权力,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千秋万代的王朝。
所以啊,
1)系统论的三要素“元素、结构(关系)、功能”之外,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概念,是“边界”。
2)巴菲特和芒格反复强调“能力圈”这个概念。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边界,没有边界的能力就不是真的能力。
3)最重要的智慧是自知之明,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乔布斯说"STAY HUNGRAY, STAY FOOLISH"便是如此。
最后说一句,瞿同祖先生这本书纵贯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组织设计,成大成者。牛津通识系列还是得读下去才行啊,才有机会形成自己的“格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