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在发生》
周末孩子要回来了。按照跟他爸爸的约定:发现正向,多肯定,少提要求,不评判。因为之前意识到进来关系不如一年前,况且从孩子老师那里得到的消息是:孩子特别在意我们提醒他、要求他,说我们不说他的好。我们感觉不是呀,他帮我们忙的时候我们也肯定过啊。现在猛然意识到:只要他没感受到,就说明我们的肯定比起要求来还是太少了,因为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感受到了什么。而且,我们给予的提醒是不是他想要的,毕竟,“助人之前敲敲门”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呢。所以,缓和关系(让孩子愿意多很我们聊天)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为,关系大于一切,良好的关系是提出规则的重要前提,否则,你说呢是你的,关我什么事?改变别人是最难的,只有改变自己是相对容易的事。
我们的变化是:昨晚晚饭前,爸爸喊他吃饭三四次,他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没到饭桌前也没吭声。我们没像之前那样催催催,他爸爸选择边吃边等待,我选择走近他门口小声(之前会大声吆喝:不吃饭言一声,喊半天了你都没听见?!)说:你去跟你爸说一声去。也不等着他跟爸爸说我就离出去办我的事了。今天早上,老公挺满意地说:这孩子昨晚还不赖,喊他吃饭他跟我说‘你先吃吧,我不饿’。还说表扬了孩子的及时回应。
早上,我们起得早,他爸受邀做评委去了,我在家拖地,最后拖的儿子卧室。可能拖把声响太大吵到他了,他故伎重现——“噌”一下用被子蒙住头,缩到被窝里。我觉察到自己有点情绪,“几点了还不起床还蒙头呢!”这句话只在大脑里闪了一下就被撤回去了。“情绪来源于他人的行为或语言与你的认知不一致”。之前,我会把他扯被子缩进去的行为理解成他烦我,他不尊重我。然后就会生气,然后一连串问题就来了。那一刻,因为有之前的重拾良好关系的目标,就会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的行为,也想起了自己当孩子时,无非是让自己不被打扰而已。我也没说啥,反而轻手轻脚地、生怕吵醒他似的拖了地,带上门出来了。
中午朋友邀我们去家里吃饭,孩子也愿意去了,吃饭过程中,说他些啥他也会去照做。
到家后,我在看书,央他把葡萄干拿给我,央他拿出洗衣机里的衣服,他都听话去做。挺好的。
指导我行动的几句话理论是:
1.面对孩子的状况,不知道说啥宁肯先不说,也不说让关系变糟的话。
2.正向解释孩子的某些行为,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而已。别自以为是,觉得自己“能”。
3.传递爱的信息(拖地时的轻手轻脚,不啰嗦),要发出对方能接收到的强频波。否则,他收到信号的就像弱信号下的WIFI只能显示的“一个点”,断断续续的,影响通话效果。
4.系统里,只要一个点发生变化,整个系统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