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迈的父母:一边垂垂老去,一边盼你回家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是做对父母孝顺,那是唯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
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原因,也是我们出生之前、出生之后一直成为我们亲人的人。当我们守在老家的父母一边垂垂老去,一边盼我们回家的时候,我们又在做什么呢?
(一)父母的哪一刻,让你觉得他们真的老了
昨天,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我的好朋友静发了这样一句话:
年老的父母就像快要燃尽的蜡烛,无私地为家庭和子女奉献了一生,尽管自己还受尽病痛折磨,心里仍然还要为子女着想……
这句包含深情的话语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我给她点了个赞并问她,父母怎么啦,生病了吗?
一会儿,静给我发消息说:我妈病了,我昨天刚回去看她,我一看到她,眼泪都流下来了,就竟不住发了这样一句话。
她说,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下大雪,我妈想着给我腌点菜寄给我,她去田地里摘菜,雪地里路滑摔了一跤,自己爬不起来,后来还是邻居发现她动不了,去医院发现骨折了,动不了,需要躺着静养。
静说:我平时也很少回去看父母,他们知道我忙也很少打电话让我回去看他们,这次生病还不让告诉我,怕我担心,还是妹妹偷偷打电话给我的,我妈说,老啦,不中用呀,走路都会摔跤。
我听了当时真的特别自责和难过。想起妈妈年轻时候身体特别灵活,家里的里里外外收拾干净,还做的一手特别好的菜。
妹妹还告诉我妈妈最近还经常忘事,上次在煤气上烧一锅牛肉,炖着就忘了,后来还是邻居闻到一股焦味才发现。都烤干了,才迅速关了火。现在炒菜还经常把味精当盐放,上次去买个菜也会忘了拿回来。
不经意中我们的父母真的变老了,他们也许老的忘了扣扣子,不会系鞋带了,也许老的像小孩一样吃饭会弄脏衣服,他们也会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以前的故事。
当他们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当他们老了,我们要做的是紧紧的握着他们的手慢慢的陪着他们,就像当年他们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地走。
(二) 年迈的父母,对你有最深的思念
周末带儿子在小区里散步,遇到了小区一楼的大伯和另外几位老人在聊天,这位大伯聊着聊着竟然哭了。我后来了解到这位大伯是聊到了远嫁的女儿,因为思念女儿才会哭。
大伯女儿嫁到千里之外的东北,结婚之后后来有了孩子三年都没回来了,大伯说,不知道她今年过年能不能回来呢,我们就一个女儿,别人家过年都是一家团圆热热闹闹的,只有我们家老两口孤零零地吃着年夜饭,早知道不应该让她嫁那么远呀。
有人说,远嫁的女儿是父母丢失的孩子,远嫁的女儿,对于父母有太多的舍不得。远嫁不比远游,千万了归期遥遥,也许当初也说一有空就回来看望,可是工作、生活、孩子各种事情忙在一起也渐渐忘记了回家,不是不想回,也是抽不开身吧,于是,对父母来说,远嫁的女儿是另一种剪不断无尽的思念的乡愁。
去年中秋前夕,山西吕梁71岁的李兴桂推着石磨,老伴儿在一旁打下手。中秋前夕,老两口抓紧时间用石磨碾压着辣椒,盘算孩子们走时每人都能带上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
谁知,一连几个电话,得知几个儿女都回不来了,老人嚎嚎大哭:“哪怕回来一个呢。”,哪怕回来一个也好安慰一下啊父母的心呀。
儿女的一句不回来让老人的心都碎了。
我们总以为,多挣点钱,有能力给爸妈买点好的是尽孝。
可爸妈最期盼的,却是儿女能常回家看看,一起吃顿团圆饭。爸妈准备了一桌好菜,你夸一句好吃,他们就会喜笑颜开;饭后聊聊工作和生活,再琐碎的事儿,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疼你、最关心你的人,他们不图你的回报,却始终处处为你着想。
诚然,父母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本就应当各自独立。可是,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时间就回去陪陪父母,陪伴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更重要。
(三)没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也阻止不了这天到来
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
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
等我们着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八年没有回家看望老母亲。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赶回去,却只见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邻居的老太太告诉他,母亲临终前有两句话告诉他——
第一句: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第二句: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季羡林听完,趴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后来,他写下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朗读者》有一期是斯琴高娃朗读了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这篇文章创作于贾平凹母亲去世3周年之际,他用最平实朴素的语言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诉说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整篇文章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然而却让很多人读完都忍不住流泪。
“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在朗读的时候,斯琴高娃也沉浸在回忆的悲痛中失声哭泣。这份质朴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很多人,主持人董卿也留下了泪水。朗读结束后,董卿对斯琴高娃说:“让您难过了。”说完董卿再度泣不成声,去拥抱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用平静的语气回应道:“该难过一下了,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有的人,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老是犟嘴,不然的话后悔都来不及。”
(四)父母老了,我们能给的爱不能再迟到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
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看到这句话,让我想了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人到中年,最怕夜半电话响起。如果说年轻的时候半夜打电话多半是因为恋爱、醉酒、青春骚动的话,那么中年时半夜突然想起,而且是连续不停地响,多半是发生了大事儿。
几年前半夜想起的电话是公公在老家脑溢血突然晕倒幸好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人在急救重症病房,老公听到这样的消息半夜立马驱车赶到医院,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终于顺利康复了,以前公公婆婆在老家不愿意和我们住,不习惯,又不放心家里,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老公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单独在老家住了,硬让他们搬来和我们住的靠近一起,老公说,父母在老家,最怕这样的电话想起,万一父母再有点啥事,儿女都不在身边,我们会后悔一辈子。
自从父母从老家搬来靠近我们一起后,我们的心真的踏实和安稳了很多,有点什么事随时都可以照顾到。
老公的朋友对他说,说真的,我一点也不羡慕赚多少钱、有多大名气算成功,我最羡慕和佩服你的是把老家的父母接来和你们一起住,孝顺父母才是最大的成功!
(五)人生很长,但留点父母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有一本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最让人感触的是书中的一个公式:
假如你没有和父母同住,整整一年里,能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只有正月里短短的6天假期(总有一天要在路上奔波吧),这样一算,还能剩下多少日子?说是6天,一天中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恐怕连一半都不到。你可以往多了算,按照11个小时计算一下。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了,假设他们健康地活到80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算式:
那么,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
每天相处的时间大概是11小时,所以:
20年 × 6天 × 11小时 = 1320小时
父母余下的寿命 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 每天相处的时间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答案虽未必准确,但其中的残酷却很真实,有人陪父母的时间甚至都到不了55天——
漫长人生,能够分给父母的时间只有55天,这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我们曾经天真地认为,拼命拼搏,拥有富足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却不知道那样的爱,已经偏离了方向。你以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亲近的人,后来才知道你最亲近的人最需要你做的是在身边。
周杰伦的《外婆》里,有一句歌词:“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当下,对于很多人来说,背井离乡、异地漂泊已是一种常态。我们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梦想要实现。正是这些计划和梦想,让我们不断放弃与父母的相处,心里总想着,爸妈总在那儿,以后有的是机会。殊不知这样的机会竟也越来越少。
我们跑得越来越快,却没注意到他们越走越慢,我们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也越来越老。我们猛然一回头,却发现他们已老到走不动、看不清、也记不住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儿亲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世上最美的两个字就是父母!
一直无条件呵护你的人叫妈妈,
从来都为你考虑的人叫爸爸!
年迈的父母:一边垂垂老去,一边盼你回家。快过年了,把自己带回家,陪父母过年!